第D2版:农作

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使用很重要

  •   编者按:5月份,江苏省“瓜裂裂”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广大读者对西瓜开裂的原因以及对膨大剂的使用产生了诸多疑问。据有关专家介绍,膨大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瓜农只要选用合法的产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就能提高西瓜的产量和品质,其质量安全是有保证的。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会危害人体健康。为解开消费者心中的疑问,本报开设科普知识讲堂,供消费者参考。
    问:什么是“膨大剂”?
      答: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我们知道,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着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系列有机化合物,其含量很低,多以微克(百万分之一克)来计算,但能够起到调控植物生命活动整个进程的作用。它不是营养物质,但能在很低的浓度下发挥各种特殊的调控作用。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于动物激素,在动物体内不能起到类似的生理作用。
      目前已发现的植物激素有五类,即生长素类(IAA)、赤霉素类(GA)、细胞分裂素类(BA)、脱落酸(ABA)、乙烯(ETH)。这五类激素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因为它们都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所以又叫内源激素。植物内源激素对于作物生长发育作用重大,没有激素,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人工模拟植物激素的结构,合成一些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它不是植物自身所产生的,所以又叫外源激素。它们具有与内源激素相似的生理活性或通过影响内源激素合成、运输、代谢、生理作用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膨大剂是一种依据细胞分裂素(BA)的结构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成分为氯吡脲,化学名称是1-(2-氯-4-吡啶基)-3'-苯基脲,商品名称有吡效隆、施特优等,国外名称有CPPU、KT-30,英文通用名称为Forchlorfenuron。氯吡脲是苯基脲类衍生物,具有细胞分裂活性,其作用机理与细胞分裂素(6-BA)相同,但活性要高10—100倍,可促进细胞分裂、分化和扩大,促进器官形成、蛋白质合成。
      问:西瓜生产上为什么要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答:西瓜生产上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坐果,防止化瓜。以往,我省的西瓜生产主要采用露地栽培方式,一般本地瓜7月才开始成熟上市。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大面积推广应用西瓜大棚避雨长季栽培技术,使得西瓜栽培季节大大提前,生育期也相应提前,3—4月份,西瓜瓜藤就开始布满瓜棚,开花坐果。但此时气温低、雨水多,大棚内湿度大,西瓜不能进行正常的授粉受精,因而不能合成促进西瓜正常坐果膨大的内源激素,小瓜(子房)大多化瓜(胎死腹中),也就不能提前成熟上市。但通过使用外源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氯吡脲处理,可防止化瓜,促进西瓜单性结实、正常膨大,经过40天左右即可成熟上市,消费者在4月底5月初即可吃到本地产的优质西瓜了。同时,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西瓜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保证,无不良反映。没有证据表明,也没有发现因使用氯吡脲处理而造成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报道。
      进入5月份后,随着气温、湿度的渐渐适宜,西瓜能进行正常的授粉、受精、结果。采用自然授粉、蜜蜂授粉、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到6月份后上市的西瓜,基本是黑籽瓜了。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无籽瓜都是激素处理的瓜,因为除激素处理外,通过栽培三倍体杂交无籽瓜品种,以及应用低活力花粉授粉等措施,也能促进正常坐果。
    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西瓜,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吗?
      答:首先“植物外源激素(生长调节剂)”与“动物激素”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尽管它们都是生物体内的活性物质,都需要通过激素与受体靶细胞结合才能引起细胞生理学响应,但是植物体内只存在植物激素作用的靶细胞,而动物体内只存在动物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因而植物激素进入人体后,不可能产生类似于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在西瓜上的研究表明,氯吡脲在西瓜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1.2—1.7天;使用剂量为每升10—30毫克水溶液,于雌花开放当天或前后一天,均匀喷洒瓜胎(或浸瓜胎)一次,西瓜收获时(施药后40天)果实中氯吡脲残留低于0.001毫克/千克(检测器检出限),远低于我国在西瓜果实中的残留限量规定0.1毫克/千克的标准(NY1500.75.1—2009),即可以理解为“残留低于此值,对人体健康无害”。
      氯吡脲不仅在我国使用较广,而且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广泛使用,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其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
      当然,如果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时期和使用部位不对、使用剂量过大、使用次数过多等,有可能产生畸形瓜(不均匀生长)、僵瓜(浓度过高抑制子房生长)、裂瓜(生长不均衡后期容易裂瓜)等异常情况,将严重影响西瓜的产量品质和商品性。
    问:西瓜甜是因为使用甜蜜素的缘故吗?
      答:有人担心,现在市面上的西瓜这么甜,是不是使用了甜蜜素、注糖水的缘故,甚至有传言,为了使西瓜变甜,瓜农会用针筒将“甜蜜素”糖水打进瓜里。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几年前已得到澄清。一方面,用针筒给西瓜注糖不符合实际,是以讹传讹。因为西瓜有瓜皮包着,内部真空,如果用针筒注射,就会留下一个针孔,西瓜的汁液就会随着这个针孔流出来,同时破坏了西瓜组织结构,对其正常的生理活性是不利的,西瓜瓤很快就变质,失去商品性。
      其实,西瓜甜脆,主要是因为科技进步,西瓜栽培综合技术在提高,生产方式在改变,西瓜品质提高的缘故。一方面是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提高了,大棚设施上去了,有机肥的施用量增加了。另一方面,西瓜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种西瓜是农民一家一户单干的事,瓜农经验好坏会影响瓜的品质,不排除少数瓜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提前采摘生瓜上市。现在,各地成立了西瓜合作社或西瓜协会,推行标准化生产,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栽培管理技术、统一产品质量,同一批授粉的瓜会被挂上同样的标记,这样就能准确把握成熟时间,产品质量也就有保证了。
    问:如何选购高品质的西瓜?
      答:消费者买瓜,首先要选购有品牌的,这样的西瓜品质有保证。其次,在挑瓜时可掌握一看二掂三拍的方法,即,成熟后的西瓜一般果皮光滑、有光泽,花纹清晰,呈现该品种固有的熟瓜皮色,果实脐部(花冠脱落处)和果蒂(果柄着生处)部位向里收缩、凹陷,果柄刚毛稀疏变黄脱落。若用手抚摸瓜面,成熟的西瓜有光滑感,用手指弹瓜发出“嘭嘭”的浊音,表明成熟度正好。如发出的是“噔噔”的实音,掂起来很沉的一般是生瓜。发出“噗噗”的声音,掂起来很轻,有空洞感的则是过熟瓜,都不宜选购。
      本版稿件由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省农业厅农作局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