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碧芳
传统种植秀珍菇只能在春、秋季节进行,但在缙云县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你却能在夏天看到一排排菌棒上长满了秀珍菇。“现在我们每天平均生产二三吨鲜菇,价格10.5元/公斤,还供不应求。”合作社理事长蔡俊冲自豪地告诉记者,“合作社现有秀珍菇高架菇房15幢、面积2.5万平方米,年种植秀珍菇160万袋,是省内最大的反季节秀珍菇生产基地之一,而杏鲍菇已实现了工厂化周年生产,一年四季都产鲜菇。”
创办于2003年的缙云县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07人。近年来,他们以创新为动力,大力推广新技术、改良菌种,实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809.1万元,实现了新的跨越。
建新式菇房,节能又省工
走进合作社位于缙云县双溪口乡南源村的食用菌基地,放眼望去,几个大棚次第铺开,堆料区、菌棒制作车间、育菇房、出菇室……布局严整,各有所属,宛然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工厂。
合作社理事长蔡俊冲说:“秀珍菇自然出菇期在春秋季节,在高温的夏季不能生产,但秀珍菇有遇强温差刺激即会诱发出菇的特性,我们正是利用这个特性,通过人工低温处理方式进行反季节、工厂化生产,供货期可以从每年的5月中下旬开始至10月底,杭州、金华、台州、丽水、宁波等地都有我们的客户。”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们的杏鲍菇栽培房采用传统设计,培养房与出菇房分开建造,从培养房拉菌包到出菇房出菇有一段距离需要人工搬运,这不仅费人工,且待出菇菌包易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影响出菇。现在他们创新设计,将培养房与出菇房连体建造,培养房与出菇房间有门相通,不但减少了人工,更重要的是,这个厂房是节能的。一般情况下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0℃—23℃,出菇室温度控制在13℃-16℃。在夏天的时候,他们把出菇室的冷气排到培养室,降低培养室温度,达到节能的效果,冬天的时候,又可以把培养室的热能排到出菇室,增加出菇室的温度,提高出菇整齐度和产量。蔡俊冲告诉记者,反季节种植,不仅改变了菇农“靠天吃饭”历史,出菇量也大大增加,秀珍菇每棒产量从传统的0.2公斤提高到0.4公斤。他说,合作社现在每天六七十个采摘工人,两班倒24小时采菇,等到采摘旺季,每天至少要120多个工人,“因为秀珍菇生长速度很快,从长出菇蕾到开采只要24小时,从开采到全部采完只有12小时”。
除了改进栽培房的内部结构外,蔡俊冲说,合作社对菇房的外部结构也进行了一些改良,如在各菇房的进风口加装自行设计的热循环装置,尽可能减少外界温度对菇房内部环境的影响。
改进菌种生产工艺,提质又增效
作物要高产,种子是关键。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除了要提高菌种的质量外,还要尽可能压缩菌种的培养时间。为了缩短菌种培养时间,合作社进行了多次试验,改进菌种,经历了木屑种、麦粒种、枝条种、液体种的四次升级转变。蔡俊冲说,液体菌种工艺是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它有传统菌种无法比拟的优点。首先是成本低,不及传统固体菌种成本的十分之一;其次是生产快捷,传统固体菌种从母种接到原种再接到生产种至少需要70天,液体菌种仅需14天,而从原种接到生产种培养阶段,传统固体菌种至少需要35天,液体菌种仅需6天;三是接种速度大大提高,原来10人12小时的工作量,现在只需2小时就可完成,而通过合作社自行设计的高压定量接种枪,只要轻轻一打,就能达到每包统一的种量和深浅,发菌整齐度显著提高。去年10月,合作社投资15万元购置了液体菌种生产设备,现在合作社已全部采用了液体菌种工艺,有效克服了“接种难”的制约瓶颈。
通过采用液体菌种,智能化菇房栽培,对温度、湿度、通风及光照环境要素进行科学控制,原本只能在冬季才能生产的杏鲍菇,现在可以不受时令限制,一年四季都能生产。
循环利用,生态和效益共赢
桑枝是缙云县主导产业桑蚕业的生产剩余物,年产量上万吨,以往大多当柴火,随着煤气灶走进农家,桑枝条就丢弃田间地头,白白浪费还污染环境。2008年,合作社响应县政府号召,开始了桑枝用作食用菌栽培原料的生产试验,并在杏鲍菇生产上获得成功。如今,合作社一年就可消耗桑枝50多万公斤,解决了1000多亩桑园桑枝的出路和变废为宝的问题。除了利用废弃桑枝,合作社还重复利用废菌棒,将产后废菌棒按10%比例添加再利用作原料,仅此一项全年就可节省原料250吨,节约开支10多万元。蔡俊冲说,他们还购置生物质蒸汽锅炉将产后废包作灭菌用燃料,或把废料废包无偿送给周边农户作有机肥还田。“用桑枝条种菇,产后的废菌棒一部分再利用作原料种菇,余下的当燃料或肥料。”蔡俊冲说,合作社的这种能源循环再利用,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栽培效益,还缓解了菌林矛盾,促进了缙云县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