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就业

农林大学生,乐向基层寻未来

  又到大学生毕业时,浙江农林大学负责指导毕业生就业的辅导员发现,和以往相比,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林大学生不再紧盯大城市的就业岗位,而是结合专业特色,主动选择能发挥专业优势、有发展潜力的基层岗位,因为他们相信:农林学子走向基层发展的道路会越来越宽广。
到西部去,在服务中接受锻炼
  参与西部志愿者计划,是浙江农林大学奔向基层的有志青年的重要选择之一。2008年,该校16名西部志愿者曾给温家宝总理写过一封信,并收到了总理的亲笔回信,这使该校在校生对参与西部志愿者计划充满向往。
  今年西部计划咨询报名一开始,该校一大批学生就前来咨询,先后有100多名应届毕业生表达了意愿,最终有10多名学生正式报名参加西部志愿者计划。
  应届毕业生刘涛,上有哥哥照顾父母,他一听说可参加西部计划,就立即报了名,并希望做三年志愿者。他说:“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趁着年轻多接受锻炼,对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园艺专业的徐建军,因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良好,毕业前就有好几家单位要他,但身为预备党员的他,希望到基层去,特别是到西部贫困地区去开展一段时间的志愿服务。他说:“今年是建党90周年,作为一个预备党员,我也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党的祝福,同时也希望多给自己一点机会,多了解一些基层的情况,为将来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
到农村去,做一个有技术的职业农民
  10多年前,很多农村青年考上大学,都庆幸自己“农转非”成了城里人;10年后的今天,一些农村青年考上大学以后,却愿意保留自己的农民身份,希望毕业后能回到农村去。
  林学专业应届毕业生沙丽娜,准备到宁波的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当现代农民,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服务现代农业。沙丽娜说:“如今,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水电网络一应俱全,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要做好一个农民并不容易。”
  “现在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并不是去做传统概念中的农民,而是成为掌握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带头人。”浙江农林大学就业办楼伟琳老师认为,“现在的农民已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迈进,今后要成为一个优秀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水平。”
  事实上,浙江农林大学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去。该校园艺071班毕业生王岩说:“现在,大学生到涉农行业工作,不仅收入和待遇在提高,而且越来越被公众尊重。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学校的鼓励,只要我们积极转变观念,我相信农林学子一定能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闯出一片新天地。只有广阔的农村,才是我们农林学子成长的沃土。”
到基层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在很多人忙着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时,浙江农林大学的一些学生却选择走向基层,开始创业的道路。
  旅游管理专业的王晓晓,毕业后回到了永嘉县下寮乡,利用家乡的好山好水好生态,办起了“杏山庄园”农家乐。农家乐建在300余亩种养基地内,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基地内有田鱼、山羊、本地鸡鸭、高山蔬菜、桃子、梨子、杨梅、茶叶等。王晓晓认为,依托该种养基地,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就近消化基地里的种养产品,让游客吃到正宗农家菜,体验捉鸡鸭、钓鱼、采摘蔬菜和水果等农事活动。“杏山庄园”开业以来,顾客盈门,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首批游客就有300人。
  出生于珍珠之乡诸暨市的应届毕业生傅锦婷,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开始从事珍珠首饰的搭配和销售。如今她不仅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还拥有了自己的首饰品牌。她相信,总有一天,自己的品牌首饰会受到更多爱美者的欢迎。
  该校陈永强等3名林业专业毕业生,没有像多数同学那样,立志做个城里人,而是心甘情愿地回到大山。从未干过农活的他们,在家人的资助下承包了200亩土地,雇了20多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山地间翻土、锄草、播种、施肥……他们有一个共同信念:要用自己的学识、青春与汗水,在这一片土地上种出属于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如今,他们已回收了投入成本,还向当地农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大学生考公务员、进大企业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走向基层、走向农村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楼伟琳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数量将不断增加,主动走向基层大舞台,将获得更大的平台,他们的未来同样精彩。”
陈胜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