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痕留处/□陈利生
亲近延安
我对延安的最初了解,是从电影中来的: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排排土窑洞,硝烟弥漫的战场,红红火火的大生产画面……
抵达延安,已是薄暮时分。
抬头望去,远处山上有一朦胧的塔影巍然耸立。呵,这就是在影片中无数次见过的“宝塔”!五彩的灯光照射塔身,如众星捧月,璀璨夺目。
宝塔山下就是延安的母亲河——延河。河水已全然没有当年“滚滚”的气势,只有细细的一股。很难想象,就在这延河边,几十年前有那么多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冲破重重险阻来到这里。
到了杨家岭和枣园,我的思绪才开始同历史对接。
晨曦微露,一走进杨家岭,就有高亢激越的歌声飘来。原来是一位中年汉子,古铜色的脸,穿着原汁原味的陕北服饰,昂首唱着信天游。唱罢,意犹未尽,又跳起了豪放的延安腰鼓舞。粗犷豪迈的鼓点,白羊肚的手巾,无不体现出陕北汉子的朴实和憨厚。
这时,朝阳从东边的山沟沟里斜射过来,照亮了“中央大礼堂”五个字。中央大礼堂是一栋苏式建筑,这里曾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七大”。礼堂两旁的墙上还挂着当时各个解放区祝贺“七大”召开的旗帜,简易的长条木凳在中间依次排开,主席台中央在党旗的映衬下挂着毛泽东的画像,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红色横幅依然醒目……置身会场,我仿佛聆听到了毛主席致“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时的洪亮声音。
大礼堂的后面,同样坐落着一栋苏式建筑。这是当时中央政治局的办公场所,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在这里召开。
当年,就在这间屋里,毛主席面对面地坐在长凳上同近百名延安文艺工作者交谈,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于是,革命的文艺思想和方针在这里诞生;丁玲、贺敬之等一大批文学家从这里出发;在中国文艺史上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扛鼎之作,在这里出炉……
目睹墙上的一张张黑白照片,我仿佛看到了一代伟人翻滚的思想火花,听到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然而,最令我好奇的,还是延安的窑洞。每到一处,我都细细观看,反复品咂。我明白,这一孔孔朴素简约得像艺术品的窑洞,曾见证了时代历史的叱咤风云!
“七大”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就散落着一排窑洞。这是中央领导居住过的窑洞,洞内的陈设非常简陋,仅一桌、一椅、一床。很难想象,这简陋的斗室,竟然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地方。
而就在这不起眼的窑洞,毛泽东烤着炭火盆,在油灯下伏案疾书,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等一大批光耀千秋的惊世之作;就在这张小桌上,毛泽东向日军发出了摧枯拉朽的号令,同时也写下了不朽诗篇《沁园春·雪》。
枣园是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它很幽静,如同江南。走进书记处礼堂,会议室里,隔着栅栏可以看到宽大的长桌、木椅,桌子的白罩单上摆着茶杯、烟灰缸等,仿佛会议刚刚结束。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住到枣园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已经有了明显改观。毛主席的窑洞里也有了书柜。站在领袖们故居的窗棂前,我依稀看到了当年领袖们彻夜不眠的灯光,看到他们领导延安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
置身延安,总有万般情愫让你心潮澎湃。延安,我深情地把你追寻。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宝塔顶天立地的脊梁;追寻你,寒冬腊月暖窑里的热炕;追寻你,满堆的大红枣、热腾腾的馍……
透过车窗,回望渐行渐远的八百里秦川,耳边响起了那昂扬的“延安颂”乐曲。延安,依旧还是红色的延安,信天游一样豪放的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