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大灾之下,科技支撑够给力吗

  □本报记者 袁 卫
  近年来,科技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日益明显,6月份的持续强降雨后,我省上下更是掀起了科学救灾的高潮。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严峻防灾形势,如何加大防灾资金投入、加强防灾减灾技术研究、提高农民防灾意识,依然亟待引起重视。
科学防灾,蔬菜基地挺住了
  诸暨市是这波持续强降雨的重灾区,大批农田被淹、大量作物绝收,尤其是位于浦阳江支流沿岸的农业生产几乎遭受毁灭性打击。但在巨灾面前,该市浣东街道萝山新村一片地处沿江低洼区域的蔬菜基地,却奇迹般丝毫未损。
  村党支部书记方胜阳说,是“挖围沟筑围堰”的科学防灾法,支撑这片总面积为700多亩的蔬菜基地经受住了暴雨考验。
  记者了解到,去年,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们在基地四周挖了一条深1.5米、宽2米多的围沟,并把挖出的泥土堆在沟沿,形成了一个围绕整个蔬菜基地的挡水围堰。在遇到一般降雨时,可通过沟系向外排水,发生内涝时,则关闭沟系,通过水泵向外放水,确保围堰内蔬菜基地的安全。通过这种方法,萝山新村的蔬菜基地实现了“大灾无害”,尽管暴雨不断,但是基地内从没有积过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频遭灾害,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灾后,各级农业部门立即行动起来,深入研究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的具体措施,有效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损失。但浙江自然灾害多发,进一步加强防灾科技支撑显得尤为迫切。
  我省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力量雄厚,近年来,在生态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据了解,在这些科研机构中,专项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的却很少,这方面的科研成果也不够系统深入。这与浙江农业频遭自然灾害的情况不相适应。
  农民的科学防灾意识也有待提高。省农业厅首席蔬菜专家赵建阳表示,近年来,他在多个蔬菜基地推广“挖围沟筑围堰”的防灾方法,但是由于该方法会加大资金投入,并因沟渠建设而减少一部分蔬菜种植面积,很多农民还不太接受。对此,赵建阳颇感无奈。
  另外,一些防灾减灾技术的推广也遭遇了土地制约。在这次暴雨中,嘉兴市有8万多亩小麦来不及收割,基本绝收,一些已经收割的小麦也由于无法晒干而霉变。“要是有台烘干机就好了。”该市一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无奈地说,小麦收割期与梅雨季节重合,本来他们打算在今年购置一台烘干机,但由于土地问题解决不了,没有放置烘干机的场所,就一直没买,想不到马上遭了灾。
专家建议,强科研调结构育新种
  对于如何让农业科技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关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在有关技术立项上要适当向防灾减灾农业研究项目倾斜。要系统地对浙江农业灾害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通过科学的统计类比和模拟实验,针对全省不同区域、不同灾害类型和不同发生程度,设计科学合理的农业防灾减灾技术路线图,为有效组织防灾、抗灾、灾后生产自救等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应加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研究,优化种植养殖布局。如在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的地区多种茄子、丝瓜、芋艿等抗涝性强的品种,少种番茄、葫芦等抗涝性较差的品种。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套种、混养技术,使得在某一品种遭受自然灾害而大量减产之际,其替代品种可以迅速上市,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
  当然,还要加大耐涝、耐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性强的新品种选育力度,并改进生产管理技术措施,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