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美丽乡村

七月,去体验红色山乡之旅

编者按:

  •   昨天,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庆。以重游革命故地为主的“红色之旅”也掀起了高潮。在烈日炎炎的七月,我们不妨去体验山乡红色之旅,既可享受清凉,又可循着革命的步伐,感受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长兴“江南小延安”: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
      在长兴的槐坎乡,有一座清代的古宅,屋内的雕花木梁黝黑冒光,踩在屋内的地板上会有咯吱的声响。这就是新四军纪念馆,也是原十六旅指挥部旧址,1976年对外开放,人称“江南小延安”。
      “这座房子有160多年历史了。70年前,这里是新四军十六旅第一纵队的指挥部,大将粟裕、虎将王必成就在此扎营。”讲解员很自豪地介绍道。
      槐坎乡地处苏浙皖地区的中心地带。因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山,地势险要且易守难攻,是非常理想的兵家之地。1943年,王必成带着新四军第一支部队南下到这里驻扎,先后在此地设立了指挥部、司令部、后方医院、兵工厂、制鞋厂,从此这片土地便有了说不完的故事。为了抵抗日伪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下的通货膨胀,新四军还在这里设立了江南银行,发行抗币,平衡物价。一直到1945年秋新四军北撤,这里都是一片红火的革命热土,粟裕、谭震林、江渭清、王必成、叶飞、陶勇等赫赫有名的大将和将军都在此地任职或作战过,“江南小延安”也由此而得名。
      要说这片革命热土与哪一位大将最分不开,那就是新中国十大将军之首粟裕。
      粟裕戎马一生,被称为“中国的战神”,他先后6次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弹片。
      关于粟裕在长兴期间有说不完的故事。“粟裕将军当时常在门口的古银杏树下和老百姓聊天,他夫人也常和住在楼下的长工一起缝被子。”吕馆长说,粟裕性格耿直,很受百姓的爱戴。
      除了带兵打仗,粟裕还通晓农业生产知识,他还带大家科学种田,因为庄稼受虫害困扰,当年他和司令部的战士一起研究出了一种给庄稼防虫的土办法,就是用菜油和罐子制成捉虫器,虫子一碰到瓶子就顺着菜油吸到瓶子内,非常有效。
      因军队生活异常艰苦,苏浙皖军区在1944年搞大生产运动,自己解决粮食供应,粟裕就将西红柿的种子从苏南带入了浙北,当地百姓从此吃上了西红柿。
      粟裕逝世后,他夫人遵照他的遗嘱将部分骨灰撒于长兴的原新四军苏浙军区。而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门口的一棵红枫树,是粟裕的孙子2005年在此种下的。红枫一年年长大,记忆也由此延续。
    淳安茶山村:瞻仰《茶山会议》旧址
      淳安中洲镇茶山村(现与泰厦村合并改为厦山村)是一个一脚踩两省(浙江和安徽)、三县(浙江的淳安县和安徽的休宁县、歙县)的山村,这里,群峦叠嶂,千岛湖的源头水沿着白际山脉,武强溪汇聚千岛湖。由于以前交通不便,生态绝佳的茶山村还尚存完好的红色资源。1935年1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曾在中洲镇夏山村的茶山自然村召开过一次重要的会议,史称“茶山会议”。此次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结束北上行动,向赣东北出发。10余日后,方志敏就在江西怀玉山不幸被捕。如今《茶山会议》旧址已被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条水泥道沿着山脚蜿蜒盘旋通向茶山村这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几十户人家聚集在高山半山腰,放眼望去四面都是高山,满目青翠,感觉就像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据说,村里没有修这条通村水泥路时,从山脚还得爬上千级的石阶登山进村。
      从村口广场经过,沿着小巷经过几幢民居,我们就来到了茶山村的方氏祠堂,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祠堂就是著名的“茶山会议”旧址。
      土木结构建造、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方氏祠堂至今仍然保持完好,大门横梁上的图案雕刻精美,人物栩栩如生,连面部表情都不一样,有手拿扇子表情兴奋的,有捋着胡须神态自如的,有端着托盘若有所思的……最让人惊奇的是这些立体人物,都是在一根横木上雕凿出来的,可见当时雕工的技艺。
      走进祠堂大厅,顿时感到了一种庄严和神圣,堂前挂着方志敏画像,有着他生平事迹的简介,下面挂有《茶山会议》的介绍,桌上摆放着当年红军遗留下来的水壶。就是在这个祠堂的后厅,方志敏与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刘畴西、乐少华、粟裕、刘英等红十军团要员围着一张小八仙桌,点着煤油灯召开了一个军政委员会会议,这就是历史上的《茶山会议》。
      据介绍,《茶山会议》是方志敏所在部队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也是红十军团惨败、方志敏被捕之前的最后一次会议。如今的我们只能在这里缅怀革命英雄,想象着当时彻夜点灯开会的场景。
      在这祠堂后厅,有一个用岩石切成的水池,像个桥洞,里面的水很清澈。祠堂在村中间,周围都是民居,这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据村民讲,这是一塘活水,水是从山里的溪流渗进来的,能直接喝,而且不管旱涝,池里的水都保持在一个水位,至于前人为什么要在建祠堂时费心造这么一个水池,它又有什么样的作用,村里的人都表示不是很清楚,有人猜测是用来防火的,相当于现在的消防器。
      据村里的老人说,这水池在抗战时期发挥的作用可大了,当年的一些抗战伤兵都被安排在这后厅内养伤,喝的都是这池里的水,一发现有敌人来了,伤员就从祠堂的后面转移出去。《茶山会议》不仅让茶山村充满了革命战争传奇,让人去追忆那段历史,其村里一流的生态环境和清新空气也让去过的游客流连忘返。
    本报综合报道
    茶山会议旧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