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农产品暴涨暴跌 凸显小农经营之痛

  6月17日,北京新发地市场大蒜批发价为每斤1.5元,而去年同期为每斤6.7元。
  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后,总有一批所谓的专家指责农民“不懂市场”,或说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流通不畅。笔者以为,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分散经营的农民只能依据近几年特别是上一年度的市场行情安排本年度的生产。从这个角度看,农产品因此总体过剩或短缺,恰是农民重视市场信息的结果。
  日韩欧美的农民也会遇到农产品供过于求后的价格震荡,但他们并不慌张,因为其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找组织,农协、农会等组织会统一部署将供应过剩部分挡在市场门外——或储藏、或加工、或任其烂掉,从而对价格进行干预;第二,找政府,由政府出钱把供过于求的部分收购、储备或倒入大海。
  2011年大蒜产量过剩已成铁定事实,蒜老板们的态度成为决定蒜价跌幅的关键因素。但由于无人能够准确预测市场谷底究竟在何处,蒜老板们仍在持币观望。
  眼下,能够打破市场僵局的还是政府。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收储、补贴蒜农、或向蒜农提供储备库等方式,帮助生产者渡过难关。但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官方更为长远的眼光应放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否则,从暴涨暴跌中获利的,永远只是蒜商。
  我国农业早已进入“增产减收”阶段,这一阶段呼唤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骨干市场主体的现代农业。否则,农民只能在永不停息的结构调整和农产品价格循环出现的暴涨暴跌中被反复折腾。
(摘自《南方农村报》 2011年6月28日 李昌平/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