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八旬夫妇9年捐20万助学

  近日,两位八旬老人出资10万元,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学淑助学金”,承诺今后每年注资不少于一万元。2002年开始助学至今,两位老人已经先后捐出2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子。他们是济南大学一对离休教师夫妇马学鹏、王淑坤,今年均已82岁高龄。俩人同为共产党员,王淑坤老人还是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
  助学上瘾,九年捐出20万
  6月21日,记者在济南大学见到了离休教师马学鹏、王淑坤夫妇。
  马学鹏告诉记者,他们捐资助学源于一名在他们家勤工俭学的贫困大学生。2002年,济南大学法学院一名叫齐山花的学生来到马学鹏家勤工俭学。在与齐山花聊天时,马学鹏夫妇得知她来自淄博沂源县,父亲是矿工,母亲长年卧病在床,家庭非常贫困。“看到这个孩子为了完成学业四处打工,当时心里一动,决定资助她。”马学鹏说,除了照常付给齐山花工资,夫妇俩又从他们的退休金里拿出来2000元给了齐山花,同时承诺将一直资助她到大学毕业。“齐山花是个引子,从此我们就和济南大学法学院挂上了钩。”马学鹏说,资助齐山花后,想到肯定还有不少其他贫困学生,于是老两口就和法学院领导协商,每年由该院推荐两到三名家庭贫困的学生由两位老人进行资助,每名学生每年资助2000元。
  一资助就上了瘾!从2002年至今,两位老人在资助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上的费用已超过了20万元。除了学院推荐,两位老人还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偶然场合了解等多种途径,了解贫困生的信息。
  军人出身,当过老师,看到有学生上不起学,心里很难受
“济南大学的赵倩、杨小萍,复旦大学的郑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赵小娟……”谈起这些年来资助过的学生,王淑坤如数家珍。
  马学鹏告诉记者,夫妇俩捐助的对象不只是大学生。在一次校友会上,马学鹏了解到胶东地区的海阳市要建希望小学,他毫不犹豫地拿出2000多元。对于贫困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也格外关注,曾资助了山东平邑县、泗水县的多名中小学生。“目前正在资助一名中学生和两名泗水县的小学生。”马学鹏说。“我们夫妇俩都是军人出身,后来又都从事教育工作,和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马学鹏说,他们夫妇都是共产党员,夫人王淑坤还是一名早期的地下党员。
  马学鹏1949年参军,在部队里担任教员,1956年他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至1991年12月离休。王淑坤1947年跟随舅舅去了台湾,考上了台北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她思想进步,多次参加反饥饿、反迫害活动,并于1949年5月在台湾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之后回到厦门,在厦门正式宣誓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王淑坤说,入党那年自己只有20岁。“我们当时的学习条件差,看到现在有些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学,完不成学业,心里很难受,心想应该帮他们一把。”马学鹏说。
出资10万元,设立“学淑助学金”
“资助的这些孩子,逢年过节都会打个电话。”虽然捐资助学不图回报,但几年来,马学鹏夫妇资助过的学生都没有忘记他们,这也更加坚定了老两口继续助学的决心。
  马学鹏回忆说,2005年自己因病住院,当时已经毕业的学生齐山花白天上班,晚上就到医院照顾自己,让夫妇俩格外感动。“助学的钱全部来自我们俩的工资,都是从吃和穿中省下来的。”王淑坤说,捐资助学几年来,老两口几乎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每日粗茶淡饭,但看到被捐助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老两口觉得非常欣慰。
  因为年事已高,马学鹏夫妇身体大不如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但两位老人依旧不改捐资助学的初衷。前不久,马学鹏、王淑坤出资10万元,以两人的名字在济南大学设立了“学淑助学金”,同时承诺每年将注入不低于一万元的助学资金。
  “年龄大了,吃、穿也用不了多少。”马学鹏笑着告诉记者,只要活着,他们捐资助学就将一直坚持下去。
(摘自《齐鲁晚报》 李飞 刘清源 刘珂珂/文 2011年6月2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