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水域管理特刊

治理保护

加强河湖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哪些成就?
      自2003年以来,为了改变河道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质量的“脏、乱、差”的现象,我省启动了“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其内容主要包括清水河道建设、村庄河沟池塘疏浚、杭嘉湖河道清淤等。
      “十一五”期间,全省已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共计23000公里,完成投资逾百亿元。同时,按照“建设一段,保洁一段”的总体要求,已累计落实河道长效保洁38000公里。
      什么是“岸绿”工程?
      “岸绿”工程是采用河道植物进行加固堤坡河岸,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水环境的水利工程。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河道两岸植物防护(绿化)面积3000余万平方米。
      2007年,浙江省命名首批“岸绿”工程示范河道15条,2010年命名第二批“岸绿”工程示范河道12条。“岸绿”工程结合水利部“河道生态建设植物措施技术应用推广”项目的开展,实现“建万里清水河道,打造绿色生态长廊”的目标。
      为什么要进行农村河道整治?
      据统计,浙江90%以上的河道为农村河道,这些河道与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但因多种原因,农村河道淤积、污染、违法填占比较严重,不仅削弱了农村防洪排涝能力,而且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生活。因此,各级水行政部门将农村河道整治工程作为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重点内容来抓,着力构建农村水环境保护体系。
    水域清障清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开展以杭嘉湖平原河网为重点的河湖水域清障工作,不断加强水域监督管理力度,对违章搭建、违章开垦等影响水域功能发挥,特别是防洪功能的阻水障碍物,多次开展专项清理整治活动,进行执法清障。这些举措提高了水域的调蓄功能和自净功能,扩大了水域容积,保障了水域行洪安全、保障了水域航运、景观等功能的应用。
    “十一五”期间,河道水域保洁工作成效如何?
      在开展大规模清水河道建设的同时,坚持建管并重,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河道长效保洁机制,扎实推进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工作。
      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落实河道长效保洁38000公里,全省各地水域水面基本达到了无杂草、无漂浮物、无障碍物的保洁目标,基本缓解了河道过去“脏、乱、差”的现象,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河道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恢复扩大水域工程有什么意义?
      近年来,浙江省不少地方在政府主导下,主动开挖水面,增加水域,以补偿多年来被填占的水域。金华、台州、桐乡等地都在实施大规模水域开挖工程,其中台州计划增加2万亩水域。这是一种恢复水域的生态补偿工程,是保护水域、恢复水生态功能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是占补的动态平衡,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生态建设工程,值得大力提倡与引导。
      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如何开展,有什么作用?
      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对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涵养水源、提高水体自净化能力、缓解温室效应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浙江省十分重视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遵循“保护、修复、重建”三种治理模式,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水域生态监测、封育河岸原生植物群落、护岸、筑坝等工作,维护水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链,提高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已经初见成效。
      2007年,丽水市瓯江(玉溪-开潭)河段列入全国五条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河道之一。
      让我们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水域保护,促进人水和谐相处,为保障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