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农业两区建设

德清:用行动诠释“两区”建设的三个问号

  •   □本报记者 袁卫
      去年以来,农业“两区”建设成了浙江农业领域的热词。一年多来,浙江各县(市)迅速编规划、抓试点、探路子,力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德清也不例外,他们以工业的理念、科技的头脑、市场的眼光和生态的观念,狠抓农业“两区”建设,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建设成果,解开了农民心中“为什么要建、怎么建设和由谁来建”的三个问题,为农业“两区”建设探明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为什么要建?
    从观望到拥护,效果给出答案
      全省农业“两区”建设全面推开已逾一年,现在讨论为什么要建的问题似乎不合时宜。但是,任何政策的实施和项目的推进,要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拥护,却需要一段时间。比起仔细品读文件上所说的重要意义,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权衡利益得失,来决定自己的拥护程度。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德清县用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在最短时间内,把农业“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文件上搬进了农民心里。
      6月上、中旬,我省遭受了12年来最强的梅雨期降水,位于浙北的德清县也连续多日遭受了暴雨袭击,大片农田被淹、大量作物受灾。雨势稍停,比起很多地方种粮大户们防汛救灾的忙碌,德清县新安镇下舍村的种粮大户沈炳水却气定神闲。
      “这次暴雨对我们的影响不是很大,尽管有些田块被淹,但雨一停,水就排出去了,基本上不影响晚稻插秧。”沈炳水今年承包了600亩水田种晚稻,这次暴雨也曾令他揪心不已,要是大田无法及时排水,插秧就不得不延后,势必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在多次查看了水田排水情况后,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得益于完善的排灌水设施,他的水田尽管一度进水,却总能很快排水。目前,沈炳水的水田已全部完成了晚稻插秧,基本不误农时。
      沈炳水的宽心得益于该村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去年,德清县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4万亩,并全部通过县级验收认定,沈炳水所在新安镇下舍村的1500亩粮田也在此列,目前,该功能区已经投入200多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农业服务组织,推广农业三新技术,加强了农田地力培育。
      沈炳水坦言,以前自己对功能区建设,也是抱着观望的态度,认为不过是换了个说法而已,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经过两年的实践,他彻底改变了想法。“排灌水设施先进,翻耕、插秧、植保到收割可以请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代劳,新品种、新技术有人送到田头,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种粮,真的很省心。”沈炳水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功能区的平均亩产达到了651.6公斤,今年,政府有关部门还在功能区内新添了两台烘干机,这给种粮大户们吃下了定心丸,“只要不遇到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今年水稻肯定能丰收,要是能承包到土地,明年我想种1000亩。”
      据悉,看到粮食生产功能区在防灾抗灾和稳产高产方面的突出表现后,与下舍村相邻的一些村,正在积极申报项目,争取纳入功能区建设范围。
    怎么建设?
    从蓝图到实施,规划统揽全局
      农业“两区”建设是一个新概念,从规划制定、分步实施到组织保障等方面在我省并无先例可循。在实际探索中,德清县围绕全面建设“中国和美家园”的目标,以建设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出台了《德清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并开始实施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3830”工程,计划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农业科技应用、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德清农业本就辉煌。说起德清农产品,清溪花鳖、杨墩枇杷、雷甸西瓜、禹越黑鱼、山伢儿早园笋、武康茭白、新安冬枣、武康草莓等让人目不暇接,正是凭借这些农业支柱产业,2010年,德清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75元。
      起点高,要求就高。从农业“两区”建设一开始,德清就明确了目标任务:到2018年,全县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1.03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功能区26个、总面积3.3万亩;到2012年,全县建成现代农业园区面积10万亩以上,建成新港、莫干山、湘溪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渔业、畜牧、蚕桑、早园笋、花卉苗木、茶叶、蔬菜、毛竹等8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清溪花鳖、中国红玫瑰、横岭莫干黄芽、蠡山苗木等30个左右特色农业精品园。
      为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德清县成立了“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并建立了“领导+技术人员+园区”的结对联系模式,及时解决园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项目奖补和规范土地流转等;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明确了农业“两区”建设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还配套建立了考核机制,把农业“两区”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和部门的年度综合考核;加强科技支撑,完善了基层“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推进“1+1+n”的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建设……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在考核制度的保证下,通过以项目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今年以来,德清县农业“两区”建设按照规划的要求蓬勃开展。记者从德清县农业局了解到,在完成去年2.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该县计划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24万亩,其中千亩以上功能区8个共9318亩;到目前为止,该县已有两个现代农业综合区、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被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
    由谁来建?
    从政府到企业,合力解决问题
      规划有了,配套政策也有了,建设目标和步骤也已经明确了,是否意味着农业“两区”建设已万事俱备了呢?当然不是。德清县的经验是,在农业“两区”建设中,政府不应该是主要建设主体。政府的规划指导和前期资金投入固然重要,但仅仅依靠政府远远不够,还需要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的投入。
      德清牧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坐落于武康镇山民村,是德清县湘溪现代农业综合区去年引进的一个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铁皮石斛种植项目。近日,该公司正在赶建智能化大棚。
      “大棚建成后,要多少温度、多少湿度、多少光照,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公司负责人李桥介绍说,这两个大棚是由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设计,采用了国内最前沿的设备和材料,每平米的造价高达500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根据计划,公司还将建设4个大棚,总投资将达到3000万元。“预计到7月底,大棚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李桥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用不了几年,这里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先进的铁皮石斛种植大棚。”
      “以项目为抓手,在争取中央和省里项目资金的同时,千方百计招商选资,积极引导县内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是我们增加农业“两区”建设资金投入的‘法宝’。”德清县农业局局长胡雪荣告诉记者,尽管县农发基金每年安排了3000万元“两区”建设专项资金,交通、水利、电力、农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经整合后也为数不小,但是和农业“两区”建设所需的庞大资金投入相比,还是远远不够。“政府投入只能保证园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数额更加巨大的产业化项目投资必须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园区建设。”
      据悉,为了强势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今年德清县列出了22个农业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18.54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资2.47亿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1.12亿元,其中,德清牧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浙江鑫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5个项目已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70%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