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乙烯利,让我们共同来认识它

  编者按:继“西瓜裂瓜”膨大剂事件后,前段时间在媒体上再次报道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番茄使用激素催熟的情况引起广泛关注,乙烯利使用是否规范、残留量是否安全等问题也随之成为焦点。为此,本栏目推出一组关于乙烯利的科普文章,以飨读者。
乙烯利是什么?
  研究证明,几乎所有的植物组织和器官都产生乙烯,植物体内乙烯的生理作用与其生长之间有着紧密关系。由于乙烯是一种气体,几乎不能在田间及室外应用,在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1968年,美国通过人工合成了能够释放乙烯的化学试剂—乙烯利,乙烯利进入植物体内能分解而释放出乙烯,对植物的生长起到调节作用。目前乙烯利逐渐普遍应用于农作物生产中,番茄、香蕉、菠萝甚至棉花、咖啡、烟草、小麦等作物的生产中,都能见到乙烯利的身影。
  乙烯利化学名称为2-氯乙基磷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低毒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释放乙烯起作用。原药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体,市场上销售的多为 35%或40%含量的水剂,是一种浅棕色的透明液体。乙烯利在强酸环境下比较稳定,使用时用水稀释后开始分解,产生乙烯。
蔬菜生产上为啥要用乙烯利?
  乙烯利是蔬菜生产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器官的脱落,改变雌、雄花的比率,增加雌花数,也可使植株矮化、健壮、控制徒长,在促进番茄早熟、降低瓜类蔬菜节位,提高瓜类蔬菜的早期产量等。目前蔬菜生产上最广泛的用途主要有三种:
  一是番茄等催熟。冬春季节气温低时番茄转色慢,不易成熟,通过乙烯利涂抹可提早上市,同时秋番茄栽培后期进入隆冬季节后着色难,为防止冻害,通过喷施乙烯利,可促进果实成熟。作为食品安全管理标准最严格国家之一的美国,加工用番茄几乎全部采用机械采收,为防止损伤,通常在绿熟期采收,经过分级整理,进库后再用乙烯利催熟,以达到商品品质。
  为确保品质,我省一般不提倡使用乙烯利催熟,况且3月份以后温度高,番茄果实能正常着色变红,远距离运输稍微采得生一点即可,无需再增加一道乙烯利催熟的工序。
  二是调节性别分化。黄瓜等瓜类蔬菜在幼苗期用乙烯利喷洒处理,可以促进多生雌花,少生雄花。不论在长日照、短日照或自然光照下,乙烯利处理都可以促进主蔓多生雌花,少生雄花。
  三是降低雌花节位。黄瓜在低夜温(15—17℃)的条件下,每天8—10小时的短日照有利于黄瓜花芽分化,促进黄瓜雌花节位降低,雌花数量增加;而在高夜温(18℃以上) 和10小时以上长日照,则黄瓜雄花增多。因此,夏秋季黄瓜因高温长日照,雌花节位高,容易徒长,通过叶面喷施乙烯利可降低雌花节位,提高前期产量。
黄瓜不属于催熟蔬菜
  黄瓜不属于催熟蔬菜的范畴,与乙烯利催熟毫无关系。黄瓜上应用乙烯利的目的是降低雌花节位,促进雌花分化,使用期在苗期,不用于果实,而且黄瓜与番茄、香蕉等不同,果实成熟对乙烯利并不十分敏感;再者黄瓜商品果不同于番茄的成熟果,嫩瓜即可采摘上市,而等完全成熟即成为真真的黄瓜(老熟果),则反而失去商品性。
  我省早春季节低温阴雨天气较多,有时会在黄瓜上应用细胞分裂素一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成分为氯吡脲,目的是防止化瓜进行保果,促进座果,确保早期产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吗?
  1.“植物外源激素(生长调节剂)”与“动物激素”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尽管它们都是生物体内的活性物质,都需要通过激素与受体靶细胞结合才能引起细胞生理学响应,但是植物体内只存在植物激素作用的靶细胞,而动物体内只存在动物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因而植物激素进入人体后,不可能产生类似于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2.乙烯利有明确的使用标准,并纳入政府监管。我国对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取了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和使用规定。首先,对农业生产允许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我国要登记注册。在登记注册过程中,会对其安全性进行严格的评价和测试。其次,制定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确保不影响人体健康 。
  乙烯利经农业部登记批准,属于合法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与瘦肉精、甲胺磷等禁用农业投入品性质完全不同,只要按照国家批准的标签和使用方法使用,不会出现安全事故。据初步了解,我国目前三证齐全的乙烯利原药生产企业有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上海华原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常熟市农药厂、江苏江阴市农药二厂、浙江绍兴市东湖生化有限公司、河北京骅化工有限公司、江西生化有限公司等,经过农业部登记、三证齐全的乙烯利商品则更多。
  虽然国际上还没有统一规定蔬菜中乙烯利最大残留限量 (简称MRL)标准,但近年来国内外均提出较为严格的限量要求:如美国规定番茄中乙烯利的MRL不超过2mg/kg、黄瓜不超过 0.1mg/kg ;FAO/WHO农药残留联合专家委员会(JMPR)、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规定番茄的MRL均为2mg/kg;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政府间协调国际食品标准法规的国际组织)在番茄上的MRL为2mg/kg;我国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3》中规定,番茄、棉籽和热带水果 (皮不可食)3种产品中乙烯利的MRL均为2mg/kg。
  3.正确合理使用乙烯利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使用乙烯利时,必须切实注意药效、药量以及施用方法(如喷洒或涂抹),注意各类农作物的最佳使用时间、温度、浓度和安全间隔期。浓度过高,则会破坏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如出现叶片畸形、叶黄、落叶、落花、催熟果畸形等现象。
  乙烯利属于低毒化学物,过量食用乙烯利含量超标的蔬菜对人体有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3》中规定乙烯利每日允许最大摄入量0.05mg/kg,按成人体重60 kg计算,每天乙烯利可摄入量为3mg,按番茄最大允许残留量不超过2 mg/kg的标准,只要每天摄入量不超过1.5kg的番茄就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在生产上合理使用乙烯利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相关链接
  近日,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发出通知,号召广大会员单位、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要切实加强行业自律,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合理使用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1、加强投入品管理。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法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不用未经国家登记批准使用的产品;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严格按照方法使用,注意安全间隔期;不违规使用投入品,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甲胺磷、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2、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生产技术规程,适时采摘蔬菜瓜果,确保上市产品质量;推行清洁化、绿色无害化生产,及时回收农业投入品包装,清理农作物秸秆,实现废弃物资源循环再利用,保持菜园环境整洁。
  3、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建立生产档案,规范产品自检,实行产地准出制度,逐步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以优质产品拓展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