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杉木林,弯曲狭窄的田埂路变成了可通车的道路,山沟沟里架起了电线、装了电灯,鸡舍建得一年比一年大,蛋鸡养殖也渐成规模……朱庆良坚信自己的创业之路是走对了,而且会越走越宽。
下岗务农 抚育林地
今年48岁的朱庆良是杭州市上城区彩霞社区的下岗工人。他原先是杭城一家大酒店的厨师,还获得了三级厨师资格证。2000年,他因故下岗。次年他在杭城开了一家酒店,可只经营了几个月,又关门了。不久,朱庆良得了一场大病,这让他彻底放弃了厨师这份职业。今后的路到底该如走呢?朱庆良心里一片茫然。
2003年,恢复健康的朱庆良从亲戚处得知,建德杨村桥镇上山村有500多亩半荒芜的杉木林地实行公开流转。朱庆良立即从杭州赶到上山村,实地察看这片林地,他看到不少人随意砍伐小杉树,觉得十分可惜。他想,如果自己承包这片林地,小杉树就不会被人随意砍伐,自己也可从抚育林地中获得收益。就这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朱庆良与上山村签订了20年的承包经营合同。此举虽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但朱庆良还是不顾一切,卷起铺盖,独自来到山坳里,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500多亩半荒芜的杉木林地,如何抚育管理呢?当年秋天,毫无经验的朱庆良在杨村桥镇林业站的支持下,雇了十多位劳力,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将500多亩林地整理了一遍,对杉木根部的细苗进行了疏理,山林重新露出了一片绿色而壮实的幼苗。
每天起早摸黑在林地里忙碌,朱庆良很快从一位“杭州佬”变成了“乡下佬”。不过,林木长势也是一年一个样,如今,朱庆良的这片杉木林地已成为杨村桥镇林木抚育的样板林。
长短结合 山坳养鸡
把杉木抚育到成材,至少需要20年。朱庆良觉得,山坳里空气好、无污染、无噪声,是个养鸡的好地方。何不建个养鸡场,以短养长,结合林地的开发,发展多种经济呢?说干就干,他自己出资,把从村里到山坳的大约1公里长的一条田埂路,修成了一条可通车的机耕路,安装了电灯,随后朱庆良又建起了8间简易的生活用房。
当初,朱庆良承包林地时曾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因为妻子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也没有这个毅力,再说,一家人靠房租就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不用这么辛苦。所以开始几年,夫妻两地分居,凭朱庆良怎么说,其妻子也不愿到林地去看一眼。几年下来,看到原先胖乎乎的丈夫变瘦变黑了,黑发间也露出了丝丝白发,妻子被他的这份执着深深打动了。感动之余,她也开始帮助丈夫创业,这更增添了朱庆良对开发林地、发展养殖业的信心。
在建造养殖场时,鸡舍周围墙体都是朱庆良亲手砌的。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朱庆良说:“第一次砌砖,歪歪扭扭的,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整,终于做成了方方正正的墙面,就连工人师傅都夸赞不已呢!”在饲养蛋鸡时,朱庆良白天忙于鸡场管理,晚上就学养鸡技术,遇到疑难问题,就到网上查找,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有一次,上山村的许多养鸡户发现自家养的鸡得了不明病症,损失很大。朱庆良的鸡也同样受感染,200多只蛋鸡不明死亡。朱庆良马上上网查找相关防治技术。他采用了网上的中草药配方,医治感染疫情的鸡群,结果只用了短短几天,就将鸡的病给治愈了。随后,他将这一配方无偿传授给其他的养鸡大户,都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真没有想到,杭州佬养鸡后来居上,能这么快地掌握养鸡技术!”当地的一位养殖大户如是说。
如今,在36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里,有6000多羽蛋鸡,每天产蛋在350公斤以上,产蛋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朱庆良成了当地有名的养殖能手。他还将山坳里40多亩荒田承包过来,种上了蔬菜和果树,使这块山坳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农场。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杭州佬,真是吃得起苦,种田、养鸡、砍柴……做起农活有模有样,就连现在的鸡舍都是他自己一手建造的,真是位脚踏实地的能人!”上山村的一位村干部如是说。朱庆良除了饲养蛋鸡,他还在树林中放养土鸡,这些土鸡因肉质鲜美,在杭城成了抢手货。
2009年3月,朱庆良到山东梁山市考察链式养蛋鸡模式后,深受启发。如今,每天清晨5时,朱庆良就开始检查鸡群、加工饲料、喂鸡、捡蛋、销售、清理鸡舍,稍有空闲,就看养鸡书籍,或到网上查阅养鸡技术,朱庆良已把山坳当成了自己的家,“创业、敬业、守业”,朱庆良将这六个字写在房间的墙上,时刻提醒自己。经过8年的努力,朱庆良将山野渐渐地变成了“聚宝盆”,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宁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