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农业转型升级 装备必将先行

——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陈鎏琰 见习记者 姚力丹
  盛夏是我省“双抢”大忙时节,田野里随处可见大型收割机、高速插秧机在欢叫。
  水稻机插的推广,种田不弯腰不再是梦;烘干设备的应用,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又前进了一大步,特别是今年强台风“梅花”来袭,抢收抢种抢烘干,农机帮了大忙。
  我省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让越来越多的农业主体认识到“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的真正涵义。
农机化的魅力
  最近,台州路桥区金清镇下梁村种粮大户江程东忙得不可开交,农户前来预约农机耕地的电话响个不停。“我现在是‘一条龙’作业。”江程东介绍,2007年他看准农机化发展前景,牵头成立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先后购置收割机、手扶式插秧机等农机27台(套),拥有了机耕、育秧、插秧、植保、机收机运等全程服务能力。去年,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机插秧协议200多户,当地有近1000亩水田实现了机插。“明年还计划投资10多万元购买农机。”江程东兴奋地说道。
  在该区百龙农业有限公司蔬菜育苗中心,记者看到这样一番场景:中心建有1万平方米智能温室、3万平方米标准育苗大棚,引进了台湾科洋全自动播种育苗机和韩国“630”全自动嫁接机,配备检测室、恒温发芽室等现代育苗设施,年育秧能力达到8000万株。其远程智能控制系统能自动调节育苗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喷滴灌,并可通过计算机远程监控温室内秧苗生长情况,是目前台州市规模和档次最高的蔬菜机械化育苗中心。公司董事长叶厚林骄傲地说:“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化的装备来武装!”
  路桥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正是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面积不断增大的一个缩影。截止去年,我省共有农机总动力2427.5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动力数86.6千瓦,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从原来的43.3%提高到61.8%,高出全国平均9.8个百分点。“我省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以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重大跨越。”省农机局负责人说道。
农业增效的“翅膀”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围绕推进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紧扣农业“两区”这个主平台、主阵地、主抓手,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因势利导大力发展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维修中心、加工中心,推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正在改变着我省现代农业的产业状况和经营模式,特别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方面,“十一五”期间,我省水稻机插面积从7000亩增加到2010年的192.9万亩,今年预计超过200万亩。
  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增多给我省农业生产安全敲响了警钟,为改变“看天收粮”的局面,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全省粮食机烘能力从2008年底的3.8万吨提高到现在的97.5万吨。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也突飞猛进,为提高附加值,延长农产品销售期,我省现已有农产品冷藏保鲜库80.5万立方米,5年净增50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我省把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公司作为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主要承载者。全省现有各类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组织5000余家,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931家,2010年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收入157.7亿元,比2003年增长82.3%。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破解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如今,农机服务已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江山市大桥镇的江山巾英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与种粮农户签订了近万亩的作业合同,实现服务收入20多万元。据介绍,按每亩机械化耕作平均节本20元、机割节本50元、机插节本60元计算,一年中“农机化服务”就为江山市农户节本1250万元以上。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农业主体的期待
  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现代化农机装备和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障和基础。“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到201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要达到2700万千瓦,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特色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实现产业、区域全覆盖,农机化服务产业化水平达到40%。
  蓝图已绘就,破瓶颈更急切。尽管我省农机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装备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农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不高等问题仍有待破解,特别是随着我省农机装备总量的增加,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低档机械多、高档机械少的“三多三少”现状亟待改变。
  对此,业内人士提出,我省应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农机行业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通过推动农机工业转型升级,改变目前我省农机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农机农艺融合,管理部门相互协调、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的机制,加快对水稻育插秧、油菜收获、茶叶采摘等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的农机装备和设施。
  而面对投资动辄上万元的农机设备,资金筹集难、程序繁琐的问题,也让不少农机服务组织在壮大规模、更新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
  令人欣喜的是,我省对此已有了破解之策,下一步,我省将结合“两区”建设这个大平台,组织实施特色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做到“两区”建到哪里,农机化示范区、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就跟踪到哪里。同时,进一步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体系,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致力于破解农机作业用油难、用油贵难题,引导鼓励更多农民购置使用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