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近日,省农业厅对取得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50个农业科技项目进行了表彰奖励,其中“中浙优系列水稻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等40个项目分获省农业丰收一、二、三等奖;“宽皮柑橘不同熟期优新品种选育及产中、产后配套技术研究”等10个项目分获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透过这些获奖项目,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项目成果应用后,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给力农民增收。尤其是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难题,更为我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众所周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在之江大地上,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如火如荼。有例为证:亩产高达759.5公斤、曾创下浙江农业吉尼斯记录的诸暨百亩单季晚稻超级稻示范方;最高亩产达898公斤、连续3年成为我省主推的夏秋菜用大豆品种“衢鲜1号”;累计推广面积达9.3万亩、助农增收近2亿元的浙南“水稻—越冬设施蔬菜”稳粮增效技术;频临灭绝的优良地方鸡种——萧山鸡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据省农业厅科教处提供的材料表明,去年,我省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科技成果等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省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推动了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1%。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超级稻推广:5年增粮6300万公斤
眼下,正是单季晚稻生产管理的重要时期,在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当地农民正忙于田间管理,为秋粮丰收打基础。去年,该功能区内350亩单季晚稻超级稻示范方,平均亩产达759.5公斤,最高田块则高达801.6公斤,创下浙江农业吉尼斯百亩单季晚稻示范亩产记录。
其实,创出全省水稻百亩示范方最高亩产的背后凝结了当地农技干部的心血。诸暨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我省的产粮大市,年产粮能力50万吨左右。但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诸暨市的种粮面积和总产有所下降。为稳定粮食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从2006年开始,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实施“超级稻高产高效技术研究集成与推广应用”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技人员结合当地水稻生产特点,研究集成了钵型毯状育秧、机插精确定量栽培、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超级稻高效栽培技术,并通过十个“统一服务”和6个精准定量,在农技人员长期蹲点办方示范下,超级稻生产驶上了快速道。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全市27个乡镇(街道)1780个村推广超级稻3.1万亩,平均亩产达575.2万亩,比对照增产75.9公斤,增加15.2%,亩增产值164元,亩节省成本35.7元,亩纯收入增加199.7元。5年来,全市共增粮6303.8万公斤,促农增收1.66亿元。今年,该项目获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
柑桔提质增效:产值翻了一番
龙泉市兰巨乡独田村和桐山村是当地两个有名的柑桔村,种有柑桔2930亩。前几年,果农对桔园管理粗放,种桔效益低,亩产量仅1200多公斤,亩产值也只有1200多元。
然而,去年农民种桔收益却大幅上升,亩均产值达2700多元,亩均纯收益上升至1856元,增加50%以上。这要归功于丽水市农业局推广的“柑桔提质增效综合技术”项目。
从2008年开始,丽水农业局的专家就在独田村和桐山村推广柑桔提质增效技术,把测土配方施肥、三疏一改、病虫害综防和土壤改良等技术综合应用于果园。产前,优化品种,实施柑桔保护地栽培,推广有机绿肥,实行以园养园、以草换肥,改良桔园土壤;产中,采用柑桔完熟栽培技术,应用“控水、控氮、增钾”的技术,结合以螨治螨、病虫害生态控制等生态化综合增效技术,提高柑桔品质;产后,通过延迟采收,错开上市,提高效益,并整合优化品牌,提高柑桔附加值。
通过提质增效技术的应用,果农们尝到了甜头。去年,柑桔每公斤售价普通在5元以上,亩均新增效益近千元。据统计,2008-2010年两个村的柑桔年均新增总产值425万元,增幅达112%。
不仅如此,此项技术在全市推广应用后,让1万多果农受益。3年来,丽水市有21.369万亩次柑桔园通过应用这一技术得到提升改造,改造后,果园平均亩产值达2914元,比项目实施前增值93.7%,增收2.08亿元。
衢鲜1号:促农增收近2亿元
大豆是我省重要的旱粮作物,也是居民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肴品种,年种植面积约13万公顷。目前我省是全国菜用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最高的省份。
由于我省夏秋大豆缺少优良品种,生产上多以农家种或地方种为主,农民种植效益普遍不高。但衢州市农科所完成的“衢豆系列优质高产夏秋大豆新种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改变了这一现状。该所选育的菜用型夏秋大豆“衢鲜1号”和粒用型秋大豆“衢秋2号”,分别于2004年、2003年通过省品种审定。“衢鲜1号”成为我省首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夏秋菜用大豆新品种,填补了夏大豆无自主选育品种的空白。
这两个新品种具有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耐迟播、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粮菜兼用等特点。“衢鲜1号”经多省种植试验,平均鲜荚亩产700多公斤,比对照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达898公斤;“衢秋 2号”一般干籽亩产160公斤,比对照增产20%,最高亩产236公斤。自2008年以来,“衢鲜1号”连续3年被列为浙江夏秋菜用大豆主推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去年达20万亩,目前已成为我省夏秋菜用大豆当家品种。近5年来,“衢秋2号”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6.85万亩。
据统计,从2005年-2010年,衢豆系列新品种在我省累计推广86.02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9156亿元。该项目也被评为2010年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
萧山鸡:从频临灭绝到家族兴旺
喜欢吃鸡的消费者,一般都会挑家养土鸡或是放养的竹园鸡等,而对鸡的品种要求甚少。殊不知,一些著名的鸡种如浙江的仙居鸡、山东的寿光鸡、广东清远麻鸡等,其风味、品质远比普通的土鸡要好得多。因此,保护鸡种资源在家禽发展中十分重要。
不知你是否留意,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地方名鸡品种——萧山鸡,近年来又悄悄爬上消费者的餐桌。这要归功于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公司实施的“萧山鸡种资源保护和品系选育及产业化开发”项目。
萧山鸡以“三黄”腿黄、黄毛、黄皮肤著称于世,体格健壮、肉质鲜美、抗病力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国外良种鸡的引进,加上萧山鸡本身存在产蛋性能低,生长速度慢等特点,在追求产量、讲究效益的市场经济下,萧山鸡的发展受到了制 约 ,到2005 年 左右,萧山鸡种频临绝种。
为抢救萧山鸡品种资源 , 2008年,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公司实施“萧山鸡资源保护和品系选育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该项目详细调查了我国地方鸡种,确定了可用于萧山鸡种所需的其它地方鸡种的保护名录,收集保存了6个优良鸡种。同时,研究出“家系等量轮回选配法”的保种方法,对萧山鸡的品种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公司还建立了萧山鸡的育种模式,并选育了2个新品系,即优质系和高产蛋系;组成了4个萧山鸡种的配套系,其中1个已通过国家审定。此外,公司还运用“公司+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开发模式,摸索出一套萧山鸡最佳日粮配方。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萧山鸡的保种、育种和供种能力大大提高。目前,萧山鸡种场年可供种鸡苗20万套,商品鸡苗500万只,带动周边4000多农户养殖萧山鸡,产值达4000多万元,增加效益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