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向纵深发展

  □张金华
  近年来,开化依托钱江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优势,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立体经营、清洁生产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培育了一批具有开化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鲜明、产品优质、环境友好、资源集约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开化的主要做法是:
  1.重特色,拓规模,做强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开化县着力在做明特色、做大规模、做强优势上下功夫,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培育壮大龙顶名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着力提升优质粮油、畜禽、山地蔬菜、蚕桑、清水鱼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竹木、根雕、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目前全县建成各类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21个,基地面积达8.69万亩,初步形成了“一茶、两菌、多特”为主(即龙顶茶、金针菇、黑木耳、蚕茧、畜禽、清水鱼、竹木加工等为主的优势农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2.重生态,强管理,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开化县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农村能源清洁化建设等工程,走出了一条以沼气为纽带的绿色生产、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到2010年,全县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9811户、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8处、规模养殖场大型沼气及综合利用工程5个、存栏100头以上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沼气工程70个,建成能源生态示范村、能源多元化示范村、“四位一体”沼气村、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村、户用沼气规模村112个,全县115家规模化养殖场全部建成了小型沼气工程。目前,全县年处理人畜粪便污水能力达到68万多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9%以上。特别是开化县率先启动的秸秆两相发酵沼气工程建设,用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果壳、树叶、菜叶等有机垃圾作为原料,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清洁能源,生产优质有机肥,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既解决了农村新能源应用难题,又为农村垃圾集中分类处理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3.重示范,抓典型,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近年来,开化县积极推广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平衡施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行“猪-沼-茶(经)”、“蚕-桑(枝)-菌-肥”、“秸秆-沼气-作物”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2010年全县农作物秸秆总量为12.59万吨,有12.36万吨通过秸秆还田,作饲料、食用菌原材料等途径实现了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达98%,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80%以上。开化是食用菌大县,全县每年用于栽培食用菌的农林产品加工废弃物约2.5万吨左右,栽培后产生的菌糠在1.5万吨左右。2010年全县利用桑枝条栽培黑木耳300万袋,利用食用菌菌糠再次栽培姬松茸、姬菇等优质食用菌规模达30%以上,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效保障。
  4.重质量,树品牌,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化县先后组织制定了42个农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其中国家级地方系列标准1个、省级地方系列标准3个、县级地方标准12个、企业产品标准18个。为确保技术标准落到实处,开化县通过典型示范等手段,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制定了标准化模式栽培图,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38个,实施面积15.36万亩。通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了农产品“三品一证”推广普及工作,目前全县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有31个、绿色食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28个,主要农产品无公害认证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有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保护。
  5.重龙头,建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化县以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为载体,积极引导县内外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2010年全县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92个,参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16家,拥有县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6家,其中省级骨干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4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0家,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入社社员20286人。农业产业化组织联结基地18.73万亩,带动全县6.85万余户农户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向纵深发展。
  作者系开化县农业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