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现代农业装上了科技“引擎”

  □见习记者 姚力丹
“发展现代农业,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而农业科技成果下得去、农民科技需求上得来,还要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这番话,道出了开展两年多的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的份量。
  从2009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15.7亿元,在全国建设800个农技推广示范县,我省仙居、绍兴、诸暨等27个县(市、区)名列其中。一时间,一场科技兴农、服务兴农的浪潮在浙江田野上迅速掀起。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如今,一套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层农技示范推广新机制在各地加速形成。
给力农技推广,用上五大“法宝”
  生态、绿色、优质的农产品生产离不开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然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现状却制约着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目的就是给现代农业输送新鲜血液,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质量监管和安全保障。”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示范县,有许多规定动作,每年要培育1000名种养水平高、乐于助人的科技示范户;建立10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选送100名骨干农技人员参加异地培训;确定100名有经验、有能力、有水平、敬业精神强的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从而孕育形成“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体系。
  通过实践探索,浙江迅速找到了搞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的“法宝”,即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培养科技示范户、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农技人员培训为五大抓手,构建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为激发更多的农技人员、农民参与示范县建设的热情,我省还在考核机制上进行创新,采用电话抽查、实地检查、群众评价等方式,对农技指导员的服务水平、满意率进行考核打分,并与其绩效考评挂钩,考评优秀的农技员给予奖励,群众不满意的农技员则实行末位淘汰。
  同时,还对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给予资金支持。据悉,示范县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全省已累计发放示范基地建设补助经费915万元,示范户技物结合配套物资431万元,并投入了540万元用于农技人员培训,有力地推动了示范县建设顺利进行。
打通推广“关节”,加速成果转化
  创新的建设机制,有力的资金保障,让我省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突飞猛进。目前,示范县普遍建立起了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职能于一体,县、乡、村、户四级配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面覆盖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实施以来,仙居县每年在全县选取10名农技首席专家和100名优秀骨干农技人员作为农技指导员,与全县1000名科技示范户签订责任协议书,进村入户,把新品种、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从土壤检测到施肥喷药,从田头指导到市场准入,农技人员都要全程负责,一旦农产品安全质量出现问题,相关农技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仙居县农业局局长杨赛中告诉记者,通过培养科技示范农户,该县还拥有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乐助人的“乡土专家”,不仅为农技推广注入了新力量,还为周边农民打造了可看可学的样板,基层农技推广“毛细血管”遍布乡村。
  有力的技术指导、物资资助、项目支持、培训提升,让我省农技服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过去农技推广就是广播讲课,讲过就完事。现在农技员是全程跟踪服务,有什么问题随时可找他们,种植效益比以前高了一倍多。”仙居县西角村高山蔬菜种植大户胡汝和深有感触地说。
  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的深入推进还为我省“两区”建设增添了活力。诸暨市安华镇三联村水稻科技示范户周连光承包的1000亩水稻采用新技术后喜获丰收,同时,他还带动了全村水稻种植户一起采用先进的种植方法,示范辐射面积达1350亩,水稻平均亩产高达700公斤。“现在,我县已有1000户水稻科技示范户,带动全县1万亩水稻田采用新技术,为‘两区’内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诸暨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有关负责人说。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科技的“种子”结出了硕果。目前,我省27个农技推广示范县已建成科技示范基地273个,培育科技示范户27770户,示范推广主导品种781个、主推技术590项,培训新型农民12.6万人次。
  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的深入推进,不仅让农民收获了“真金白银”,连农技员也成了农民竞相争抢的“香饽饽”。郦尧生是绍兴县马鞍镇农技推广员,他告诉记者,现在农民都是争着请他们去指导,“我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各个基地度过的”。
  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的强弱与其专业技能是否过硬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省已形成了由“省厅统一组织、培训基地承办、异地集中办班、示范县选派学员”的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机制。两年来,全省已集中异地举办示范县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64期,培训县、乡农技人员5595人次,一批又一批的农技人员被送到浙江大学、省农科院充电,183名大学生被充实到了基层农技队伍中。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构建长效机制,服务天地更宽
  我省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因此,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不仅仅是做一个项目的问题,关键要通过项目带动建立起一套开展基层农技服务的长效机制。”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虽然目前我省乡镇已基本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初显,但服务功能不全、条件手段欠缺、人员队伍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随着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精品特色农业大省和农业“两区”建设的推进,现代农业对我省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据悉,下一步,我省将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拓展服务功能、加快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促使其从技术性服务向综合性服务拓展。同时,我省将计划用3年的时间,全面改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在全省新建一批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吸收和培养一群能干事、肯干事的基层农业专业人才。“届时,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在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的基础上,还将向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民创业、农资供应服务等领域拓展服务内容,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效链接。”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信心满怀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更为广阔的服务蓝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