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他骑着自行车,带着徒弟,走村串户,为邻里乡亲做日用家什;如今,他驾着轿车,周转省内,为萧山、台州的葡萄种植专业户传经送宝。
甄根来:从土木匠到“葡萄王”
近日一大早,浦江县黄宅镇甄村村民甄根来就接到三门县六傲镇下羊村葡萄种植大户叶勇的报喜电话:谢谢你的精心指导,早熟葡萄——“夏黑”采摘上市近半个月来,零售价一直坚挺在20元每公斤。
木匠师傅种葡萄
上世纪70年代,17岁的甄根来初中刚毕业,父母就安排他去学木匠手艺。天智聪明加上刻苦学习,3年后,甄根来不仅擅长于木椅桌凳等日用木器的精工细作,而且连木犁、树耙、水车、风车等大难度、高水平的农家大件也得心应手。
冬去春来,寒暑交替。甄根来骑着自行车,带着徒弟,走村串户,制作桌椅、设计风车,木匠师傅的名气在邻近乡村越做越大,但每天的工钿仅1.5元。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甄根来在做手艺的同时,每天起早贪黑用心打理自己的责任田,因此,他种的粮食产量比别人的高,他栽的棉花收入比人家多。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满仓的甄根来发现种植葡萄效益较好,就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栽下了“巨峰”葡萄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精心管理,甄根来的葡萄亩产值就达到了8000余元,次年上升到1万元。
从专业户到合作社
尝到甜头的甄根来,种葡萄的热情越来越大,2003年底,他又从周边农户手中转包了土地,并从诸暨引进了晚熟新品种——“美人指”。
为进一步提高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在县农技干部的指导下,他毫不犹豫地投资1万余元,准备了毛竹、水泥柱;采购了铁丝、塑料布,给葡萄果园“穿衣戴帽”——进行避雨栽培。村民们戏称他为“木匠葡萄”。因为上半年他忙于葡萄的田间管理,是名正言顺的葡萄种植专业户;下半年他仍与木头、斧头打交道,是名符其实的木匠师傅。
甄根来从木匠师傅真正转身成为“葡萄王”应该是在2006年,因为这一年,他的葡萄收入达到了8万余元。那一年,已进入知天命之年的甄根来果断决定:放弃做了30多年的木工活,改行种葡萄。这年秋天,他与几位亲朋好友一起投资50余万元,从浦南街道办事处余间村流转了120亩土地,先后从外地引进并栽种了早熟品种“醉金香”、无核葡萄“夏黑”、中熟品种“巨峰”和晚熟品种“美人指”等,使葡萄的采摘期由原先不到一个月延长到两个多月。为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渠道,甄根来不仅成立了浦江县白石湾葡萄专业合作社,还注册了“白石湾”商标。
走南闯北“葡萄王”
日积月累,虚心好学的甄根来在葡萄的日常生产、管理和实践中,逐步摸索并掌握了一套种葡萄的绝活,他种的葡萄不仅个大皮薄、甜度适中,而且商品性好。同时,还引来了各地葡萄种植户慕名前来取经,并因此带出了南北两个“葡萄徒弟”。
台州市三门县六傲镇下羊村的叶勇,原来在当地开砖瓦厂,2009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朋友一起慕名来到浦江县白石湾葡萄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采摘,在现场品尝了甄根来的葡萄后,赞不绝口,并表示要拜其为师,回老家发展葡萄产业。甄根来以为年轻老板是一时心血来潮,就满口应允。谁知不到两个月,对方真的带着150亩土地的20年承包合同书前来商谈。见其真心诚意,甄根来实地考察后,当场表态:葡萄你种、技术我管,效益差,分文不收,效益好、服务费随你出。性格豪爽的俩汉子一拍即合。于是,冬天清园、消毒、盖大棚;春天摸芽、定梢、缚枝条;夏天疏果、用肥、防病虫;平时半月一次果园手把手的现场辅导;遇到困难,随时随地手机咨询、排忧解难。去年是葡萄投产的第一年,平均亩产值就达到了1万元。君子无戏言。去年腊月二十七,叶勇果真载着羊肉、海鲜和一个“特大红包”前来致谢。
无独有偶。萧山市戴村镇上董村的董金良,原来在萧山从事装璜行业,2009年在走亲访友时得知:甄根来的葡萄卖得特别好后,也要求拜师学艺。在甄根来的悉心指导下,投产第一年,亩产也达到了1万余元。今年师徒俩一合计:董金良又新发展了100亩大棚葡萄,配种了早、中、晚五个葡萄品种,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清山湾”葡萄商标。“只要农户对种葡萄感兴趣,我愿尽我所能,帮助大家共同走上种葡萄的致富路”。为方便外出技术辅导,去年,甄根来还特意考了驾照、自购了新途安轿车。
张根庆 文/摄
甄根来向邻村果农传授“美人指”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