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大学陆续开学,一些人发现今年不少农业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下滑。担负着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农业大学中,本应具有天然竞争优势的农村学生为何“上不来”?是正常现象吗?为确保社会各阶层纵向顺畅流动,能否让落后者先跑?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农村生源首次跌破三成
中国农业大学大一新生小李来自湖北农村,8月中旬便早早来到学校报到。随着新学期开始,他发现班里30余人中仅有不足10人来自农村,这与他预想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农村学生对农业有着天生的感情和较高实践能力,在农业大学中为何却成了“少数派”?
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主任周旭峰说,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今年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多家农业类院校中,近年来农村生源比例也持续下滑,出现农村学生“上不来”现象。
农村考生“待遇不公”
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青岛九中教师姜晓慧认为,目前,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了大多数名师、名校等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则相对稀缺。城市学生不仅可以上名校,还能够参加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享受多种加分政策,而这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却遥不可及。“部分农村学生没有享受到公平教育权利,这导致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难以考上理想的大学。”
还有专家认为,众多大学地处城市,在招生时不可避免地将更多名额分配给了当地,而地处偏远的农村考生获取的入学名额较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因此出现国内多所大学包括农业大学农村生源比例减少。
不过,也有专家对此并不认同。“农村学生上农业大学比例减少是因为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了农村人口及农村总体生源减少。不仅是农业大学,其他学校的农村生源比例也一样会减少。”
如何避免社会“板结”
有关专家认为,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上学、就业等方面处于劣势,“寒门难出贵子”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任之继续发展,社会各阶层纵向的正常流动将停滞,从而失去前进与创新的活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出台多种措施,给予农村学生多方面支持,让落后者先跑,避免社会“板结”。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充足,应在农村率先实行从小学至高中的12年义务教育。这样既可以巩固农村高中的入学率,向大学输送更多合格的农村学生,又能逐步消除城乡教育不公,遏制部分大学农村学生比例逐年下滑趋势。
姜晓慧认为,未来大学招生政策应适当进行调整,将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倾斜,以招收更多的农村学生到大学就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摘自《东莞时报》 潘林青 李江涛/文 2011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