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农村学生进名校为何越来越难

  最近有媒体报道,近些年农村生源入名校的机会越来越小,“跃入名门”越来越困难。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今年高考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2010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社会学调查,分析“谁更有可能上清华”。调查显示,2010级清华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总数的17%。报告认为,农村生源呈下降趋势。
  清华招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入学的3349名大一新生中,县级及以下中学的学生不到500人。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佐丹承认,城市学生拥有更多教育资源,在顶尖高校竞争中占优是很显然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目前农村学生主要是在第二、第三类高校,所谓二本以下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专科、职业院校等,而在所谓研究型大学,就在中国高校金字塔的尖上,农村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说,现在高校没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在招生中只能按分数从高往低录取,在这种招录体制下,由于农村生源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拥有的教育资源总体上并不占优,因此在进入顶尖高校的机会与城市生源相比不占优。
  王佐丹所分析说,“城市学生拥有更多教育资源”导致城市学生在顶尖高校竞争中占有优势。
  东南大学副校长刘波说,教育资源分布的确存在着不均衡现象。他说,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学生,考大学时确实有明显的优势。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农村学子能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会减少。
  对农村学生进入名校少的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首先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均衡,让农村孩子能够和城镇孩子得到一样的学校教育;其次,要不断促进各地高考录取指标的均衡,目前重点大学、民办大学在发达地区、大城市投放的比例过高,减少在发达地区的招生规模,把多余的招生名额投放给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摘自《新京报》郭少峰/文2011年9月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