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高铁上座率数字藏玄机?

  铁道部8月1日发布消息称,京沪高铁自运营以来,平均上座率达到107%。公众对此表示不解,上座率为什么会超出100%?铁道部发言人解释说,这是因为公众不了解平均上座率的统计原理。根据铁道部的解释,“平均上座率”是指购票上车的旅客人数与列车定员的比率。
  以CRH3C型动车组为例,该车定员556人,假设这趟车是从上海开行至南京的直达列车,在上海有480人购票上车,那么上座率为480/556=86%。这个数据很容易计算,也符合旅客观察到的实际上座情况。
  但如果这不是直达列车,计算会复杂一些。假设该车在上海有480人上车,在苏州停靠时下车400人,之后又上车100人并坐到终点,那么尽管到南京站时该车仅有180人,但是该趟车的上座率应计算为(480+100)/556=104%。
  这个算式说明,“平均上座率”果然可能超过100%。这样说来,铁道部的统计似乎客观反映了列车运载情况。然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趟非直达列车从苏州到南京段,座位数是556,共有乘客180人,也就是说,平均三个座位才有一个人。
  这就可以解释,在旅客的视觉体验中,列车确实有大量的空位子,座位占有率实际不足三分之一。但铁道部计算的平均上座率居然高达104%,这说明“平均上座率”的统计方法有问题,数据给人带来的只是错觉。
  统计方法错在哪里?事实上,上述方法计算出的上座率与停靠站台数有很大关系。比如直达车,上座率就不会超过100%。但如果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停1站的话,想象一下,始发站满座,所有乘客在中间站下车,然后再上满旅客,这样计算出的上座率是多少?200%!如果中途停2个站,理论上最大上座率就会上升至300%。
  以此类推,动车中间停靠的站数越多,上座率的上限就越高。如此看来,即使一趟只有很少乘客的列车,只要停靠的站很多,其上座率也可能会超过100%。列车上座率与停靠站数的关系,反而比与实际乘客的关系来得密切。这显然很不合理。
  那么应该如何计算上座率才更为合理。在原先的计算方法里,一个座位可能会被重复计算数次。那么,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改进办法就是按里程加权平均。
  也就是说,在列车运行全程中,不管几个乘客在一个座位上乘坐过,这个座位的上座率都按照(此座位所有乘客乘坐的里程数之和)/(全程里程数)计算。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例子中。假设南京到苏州与苏州到上海的距离比例是6比4,这趟列车的平均上座率等于(所有乘客乘坐的里程数之和)/(列车座位数乘以全程里程),那么平均上座率就是64.7%。这样计算,在任何情况下“平均上座率”都不会超过100%,而且这个数据也与旅客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相符,较为直接地反映乘客的座位占用率和列车使用率。
  铁道部曾经表示,在上座率的统计上,铁道部使用的是国际上一贯采用的铁路统计口径。但实际上,国外铁路并非用中国铁道部的统计方法,而大多采用上述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平均上座率。
  在国际环境署的官方网站上,与“上座率”功用相同的统计数据叫做列车的乘客占用率,它用来说明大规模旅客运输上列车的效率变化。它的计算方法和前面叙述的合理算法是一致的。专门负责管理美国火车营运的机构“全国铁路乘客公司”,计算列车乘坐率的方法也几乎相同。
  实际上,铁道部采取的统计标准与国际惯例相差甚远,因此得到的单一统计数据,无法反映客观事实。
(摘自《民主与法制时报》 果果/文 2011年8月3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