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松门鱼鲞价高难销,加工户犯愁

  近段时间以来的晴燥天气,让温岭市松门镇远景村的许多白鲞加工户忙得不可开交,他们纷纷晒出自家已经剖好的各种鱼鲞。但越来越高的物价,让这条传统鱼鲞加工之路越来越难走。
物价上涨,白鲞销量不比从前
  村民虞良明在白鲞加工这一行已干了20多年。这几天,他接到许多外地客户打来的电话,他们不是来订货的,而是咨询价格,更多的是讨价还价。“现在价格涨了,许多客户接受不了,他们怕价格太高卖不出去。”
  虞良明说,由于成本提高,去年鱿鱼鲞每公斤只要40元,今年每公斤已经涨到56元了。“去年鲜鱿鱼收购价每公斤只要4元多点,现在每公斤要8元多,足足涨了一倍,而且小工费也在涨,以前钟点工每个钟头4元钱,现在都要6元钱,接下来马上就要涨到7元钱了。”
  去年,老虞家白鲞销量达到了10万公斤,但今年能卖出去多少?老虞自己心里也没有底,“有些客户嫌价格高就干脆不要货了,有一些会要点货卖卖看,但是销量肯定没有去年好。”老虞说,这生意一天比一天难做了。
行业整体下滑,生产后继无人
  松门素有“中国鱼鲞之乡”的美称,早在几十年前,当地老百姓就开始加工白鲞,这一工艺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一项粗放型的手工加工技艺,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不愠不火,这其中除了物价飞涨造成成本上涨,使村民的生产遭遇窘境外,还存在诸多问题。
  创办第一家白鲞合作社的陈新伟表示,越来越少的加工场地制约了鱼鲞行业的发展。陈新伟说,鱼鲞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是晒鲞,需要占用大量的场地。现在远景村集中晒鲞的场地,已被列入该镇新区规划用地,这意味着大量的晒鲞场地将被征用。
  此外,陈新伟还在担心另一个问题,目前松门从事白鲞加工的村民,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由于做这一行非常辛苦,又脏又臭,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加入,“如果现在这批村民不干了,那这个传统手艺就可能面临失传。”陈新伟说。“没有品牌,卖不出高价,也是行业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一条6两重的黄鱼白鲞,我卖给江苏的客户是30元,他拿去套个自己品牌的包装袋,卖到超市标价就四五十元了,有些甚至卖到了60元。”陈新伟说,最近他已注册了商标,希望能给松门白鲞树立品牌。陈新伟告诉笔者,做白鲞加工的门槛很低,只要有场地,搭个棚子就能做加工。现在松门除了远景村外,松西、河头等村也在搞白鲞加工,加工作坊前几年还只有300多家,现在已经发展到500多家。由于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农户,村民根本没有品牌意识。
晒出来的鱼鲞才好吃
  对于发展鱼鲞加工业,松门镇早前也有一个想法。据该镇副镇长潘富军介绍,今年年初,镇里计划整合鱼鲞加工业,进行集中发展,规范化操作。“像水产市场,我们规划搬迁到松门的南边,本来也有考虑将加工场地也放到南边去。”潘富军说,由于鱼鲞加工存在一定的异味,周边的许多居民都接受不了,所以场地迟迟没有落实,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便暂时搁浅了。
  那能不能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将鱼鲞加工转变成工厂化操作?潘富军说,鱼鲞加工行业就如温岭的传统早点嵌糕,“如果嵌糕采用机器化、工厂化操作,可能老百姓就不愿吃了。制作鱼鲞就跟做嵌糕一样的,一定要手工操作,晒出来的鱼鲞才好吃。”
江倩倩 潘国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