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袁隆平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第二年认识到这是“天然杂交稻”株,面对当时严重的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72年,袁隆平选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1979年4月,袁隆平首次出国,出席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科研会议,会上宣读他用英文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并即席答辩,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1984年6月15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1986年,袁隆平培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
1995年12月16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2000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项目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其中,他直接指导取得的“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成果,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10月,有关专家对袁隆平48亩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晚稻的实测结果表明:每亩高达847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继续领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