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扶农惠农助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台州椒江区一些工商业纷纷主动跳回“农门”,重新端起“泥饭碗”,投资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产业更是他们投资的热点。
应其美:种稻尝到了“甜头”
“前年开始转行种稻子,收益不错,去年我就大干了一场,添置了3台拖拉机、1台播种机、1台插秧机、1台烘谷机,投入了50万元资金。”其美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应其美乐呵呵地说道。
该合作社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的梓林村,也就是应其美的老家。原本做三轮车组装生意的应其美,因行业竞争激烈,生意越来越难做,便有了改行的打算,正好看到村里有大片的稻田无人耕种,于是就萌发了转行当农民,包地种水稻的念头。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应其美在村里承包了16亩土地,没想到就这一试,就让他尝到了甜头。年底一算,仅靠着这十几亩地净赚了万把元,这给了他信心和底气,也让他看到了种粮的大好前景。第二年开始他将村里每家每户的承包地都流转过来,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如今,他的种植面积已达到了520多亩。
郑永夏:放下绣衣来种田
椒江区章安街道胡潺村村民郑永夏原本和许多村民一样,从事绣衣生意。做绣衣在章安这一带算是一宗“热门生意”,许多村民做的生意或干的活都与绣衣沾点边。然而,郑永夏却下决心放弃绣衣生意,重新回归田野,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前年她投资数万元,租地种水稻。第一年就取得了好收成,50亩早稻加70亩晚稻共赚了两三万元。从做绣衣生意的老板突然转行当农民,不仅要承受风吹日晒的辛苦,也增加了几分冒险的压力。虽然如此,她却乐在其中。
去年,她在组建盛夏水稻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将早晚稻的生产面积扩大到了原来的10倍,并投资10多万元,购置了4台拖拉机、1台插秧机、1台烘谷机等机械设备。
今年,椒江工商出台了“订单粮食抵押融资”举措,帮助她的合作社用粮食订单“换”来10万元的贷款,为其扩大生产提供了短期周转资金支持。
杨灯聪:念起“现代企业管理经”
早在1985年,杨灯聪就下海做起了眼镜和鞋帽销售,收获还不错。2003年春节他回家探亲,看到杂草丛生的良田,感到可惜,同时,他也看到了当“农民”的潜在发展空间。他说:“别人办工业,我要种粮食。”
说干就干,2004年,老杨在村民手中流转了56亩土地尝试种粮,随着效益的提高,种粮规模也逐年扩大,到2008年,共种植早稻570亩,晚稻1633亩,成为椒江区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种粮大户。2007年10月,他个人出资组建了台州市椒江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并添置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合作社的2955亩服务区域成为椒江区拥有农机总动力最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农田,也是椒江区粮食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典范。“硬件”硬起来,“软件”也丝毫不能软,老杨将办企业的一套管理办法运用到了合作社的管理中。目前,合作社有固定人员10人,聘请了一名从事40年农业技术的农艺师,一名机械师,4名技术操作员,3个生产队长,还有会计、出纳、文书等,实现合作社的公司化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9年3月开始,椒江工商分局开展了“一社一品”工程后,老杨的合作社在工商局的指导和帮助下,成功地注册了“冠名”商标,这让该合作社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为其农产品增添了一件靓丽“外衣”,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陈道平 何洨颍
盛夏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永夏在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