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系列规划解读之七

推进生态循环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本报记者 陈鎏琰
  【缩影】 果蔬园废弃的菜叶,成为养殖场的绿色饲料;畜禽粪便和打碎的秸秆混合制成有机肥还田;动物粪尿通过集中发酵成沼气,可发电,也可用作燃料;沼液经管道流入农田,成为瓜果蔬菜的肥料……在连片面积10多万亩的宁海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里,这样的循环模式每天上演。
  在示范区内的金龙浦农业合作社,记者了解到,该合作社初步建成排灌分离、肥水同灌的“猪—沼—瓜”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通过这一模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该合作社生产的“冰淇淋西瓜”每只卖到100元,比当地普通西瓜高出5—10倍。
  循环经济已成为宁海农业的“生态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宁海实现农业总产值18.2亿元,其中受益于循环经济的农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全县农业竞争力日益增强,稻谷、蔬菜、茶叶、水果、毛竹等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占全县总种植面积的60%。
  【解读】“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省将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企业100个、示范项目500个。区域性动植物疫病控制有效,水资源、肥料、农药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农作物秸秆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0%、80%和97%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均达到80%以上,化肥利用率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0年减少10%。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为达到这一目标,“十二五”规划要求,首先,我省将加强农业资源永续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大力创新和利用“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作畜禽饲料、还田肥料、食用菌基料、沼气能料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高效节水微灌、肥水同灌、钢管大棚、避雨棚架和畜禽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工艺等设施及低耗能、高效率农机具,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畜牧业生态化建设和农村沼气工程,重点开展集中供气示范,培育农村沼气服务组织,健全沼气服务网点,多渠道扩大“三沼”综合利用。
  其次我省将加快推行农业生态化。全面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清洁化生产技术,广泛应用间作、套作、轮作、稻鱼共生等农作技术和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模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省生态循环农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省农业厅还编制《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项子规划,进一步明确我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思路和重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