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吴月琴
本报讯 因采用小蚕规模共育、薄膜覆盖两回育和条桑立体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今年海盐县2.5万户蚕农,预计可收获蚕茧5000余吨,仅此一项全县蚕农可增收1.4亿余元,比上年增加10%以上。这得益于省农科院与海盐县连续十年开展科技合作,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
10月13日,海盐县举办现代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会。来自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14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农业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海盐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共商合作大计,共同打造海盐“精致农业,高端产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油菜新品种“浙大619”、大豆新品种“浙农303”、罗氏沼虾新品种“南太湖2号”、环保节约型猪用配合饲料……交流会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展出的一批最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引起海盐县相关农业主体代表的浓厚兴趣,纷纷询问如何引进,希望能尽快应用到生产上。
“依托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合作,是提升海盐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举办此次科技合作交流会,目的是打造具有海盐地方特色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使现代农业科技对接的频率更高、效率更高、成功率更高,让更多的科技成果率先在海盐实现产业化发展。”海盐县县长沈晓红说。
近年来,海盐县瞄准国内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一系列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一大批最新科技成果在海盐开花结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去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5.8亿元。
据悉,“十二五”期间,海盐将建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6个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建成6个粮油、蔬菜、水果、蚕桑、畜牧、水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50个以上特色农业精品园。同时,要创建50个知名农产品品牌,100家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交流会上,海盐县政府还聘请了6位来自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和省淡水水产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作为海盐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顾问。同时,海盐县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别与浙江农林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等5个科研院校,签订了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攻关等战略合作协议,提升海盐现代农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