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林业

给火爆的苗木市场“浇盆水”

  近段时间,笔者参加了绿化苗木展会、行业年会等活动,感受到苗木行业的火爆行情,备感振奋。不过,笔者还是想给诸多从业者进一言:面对行业“高温”要保持冷静理智,苗圃也应“优生优育”。
  展会上,有个面色黝黑、一脸朴实的小伙子说:“俺苗圃里银杏、法桐、国槐……啥都有。”一句“啥都有”,让笔者首先想到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然而,笔者曾听一位业内人士抱怨,为了一个工程,连续数日跑了7个省,也未找到足够的合格苗木。其实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多由苗圃品种繁杂、无一成规模所致。看来,适度规模,专业化,形成特色,培养拳头产品,方为正道。
  同时,目前不少苗木企业的投资方来自房地产、医药、制造等其他行业,当中也有不少企业谈及投行、基金、私募已找过他们,甚至一些花卉生产商如今也参与到苗木生产或绿化工程中来了。种种迹象表明,苗木行业的“高温”使其得到了更多业内外资本的追捧。
  任何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业外资本注入,从来都是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花木产业当然也脱离不了这一经济规律。但资本也是一把双刃剑。今天的苗木从业者大都相对弱小,若没有足够的能力驾驭资本,最终会被资本所伤,甚至片瓦不留。这并非危言耸听,行业中已有融资失败的先例,该引起警觉。“我们新建了4000亩基地”、“明年我们苗圃要扩建860亩”、“未来我们要在西北布局,再建一个苗圃。”如此言语,不绝于耳。规模化是行业发展方向不假,但要适度,任何行业都是螺旋式上升,大跃进式的建圃“比赛”,未来可能会令企业无力埋单。
  建圃总要买苗,这又为苗木市场添了一把柴。从行业发展规律看,苗木行业对国内经济状况反应存在一定滞后性。这个行业经历了几年前的低谷,那些耐住寂寞、看准市场的企业迎来了这一轮牛市,收获颇丰。所谓“储之既久,其发必速”。但这几年市场看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08年底国家4万亿投资支持的“铁公基”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如今,高铁和房地产市场都已进入不同程度的调整期,未来苗木需求市场或许将悄然发生变化。这不由得让笔者想到了另一句话——其进锐者,其退也速。用哲学观点和辩证方法看待苗木行业,也许能有些用处。
  从供应角度而言,眼下苗木市场行情火爆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圃间交易。圃间交易颇具欺骗性,它让从业者感觉市场供不应求,但实际上有大量苗木都在圃中待嫁,3至5年后,将会迎来一轮出圃高峰,那时的苗木销售还会不会像今天这般一路走俏,值得从业者思考。
  值得欣慰的是,现已有不少企业家在讨论“危机意识”这个话题。有了危机感,更要思考如何应对。从业者对待苗圃应像生儿育女那样,讲究优生优育,如此才能育儿成才。切不可一生一大堆、养教随自由。莫要等到危机凸现,才发现没有“生”好“育”好,悔之晚矣。
周金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