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洋是最大最基础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息息相关,21世纪是海洋世纪,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宏观背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已在国际社会形成广泛共识。2011海洋生态文明(温州)国际论坛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统筹海洋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版特撷取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 高广生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国家开展了相关技术研发、项目示范、政策法规制定等工作。我国更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重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及相关能力建设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植树造林等具体措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单位DGP能耗下降了19.1%,节能6.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5亿吨以上。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也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有力表率。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我国始终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从维护全人类利益出发,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履行自身义务,同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十二五”,我国还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实施节能减碳重点工程,加强节能减碳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节能减碳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扎实推进低碳试点,增加森林碳汇,健全相关体制机制,通过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
海岸带生态系统正面临挑战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 张占海
海岸带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沿海地区的GDP占全国的70%以上,进出口额占全国的90%以上。但海洋经济活动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使其极易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和挑战。过去30年,海水表面温度增加了0.9℃,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台风和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频发;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不断加大。
当前我国急需加强海洋气候观测能力建设,开展海洋与气候变化机理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带与沿海地区的影响研究,加大海洋领域各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技术的开发力度,提高海岸带和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控制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大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海水淡化力度;加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公众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
目前,我国正和意大利合作“海岸带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示范项目。该项目选择了温州作为实施地,希望通过该项目实施能够建立在气候变化下的应对政策,形成气候变化下的应对措施以及海岸带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经验和模式,并能够在中国沿海地区推广。
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教授 温泉
当前海洋经济增长迅速,在海洋与气候相关作用下,需要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内涵与发展方式,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技术实力存在巨大差异,大部分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因此无疑有利于发达国家主导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并为它们的相关产业提供稳定的市场。
目前,中国已成为内涵能源的净出口大国(内涵能源是指产品上游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消耗的总能源)。中国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消耗内涵能源,将生产的产品供应全球。发达国家一边享受着廉价商品提高自身福利水平,一边指责欠发达国家应该对减排承担主要责任,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内涵实质是战略制高点抢占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限制。
在当前条件下,海洋经济应对气候变化要从减缓过渡到适应,即确保系统可以调节气候变化的影响,目标是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危害,尽量维护自然、社会和生态系统,提升它们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必须承认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因为贫穷不是全球变暖的解决方案。
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打击是最严重的,但同时气候变化也蕴含商机无限。如当前正在全球范围兴起的低碳经济发展浪潮,需要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这就为我国企业新的产品,为我国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大的空间。
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应对气候变化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宋豫秦
气候变化有“减缓”和“适应”两大话题,目前国内外对“适应”课题的研究十分欠缺。由于适应性的存在,一定条件下,气候变化反而可能带来重要的机遇,需要加强对适应性的研究,才有可能抓住这些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重视从生物到人类、从生理到行为、从政策到文化等多层面的适应性响应,充分加以引导和利用。海岸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阵地之一,抓住气候变暖给红树林带来的扩展契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站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红树林的建设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程度。
红树林战略不等于引种红树林,而是要在大力引种人工红树林的同时,还要研究谁来引种、如何引种、在哪里引种、引种多大规模,其中当务之急是在哪里引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引种红树林,即要考虑其生态功能,要考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应对气候变化,否则生态永远争不过经济。
提高海岛开发和使用价值
国家海岛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小波
目前我国约有7000个海岛,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只占7%左右。由于我国海岛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海岛的保护与开发多年来处于粗放式无序状态,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颁布,我国海岛的保护和开发才被纳入法制轨道,但学界及普通大众对海岛的开发与保护政策措施并不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制度、保护规划制度、无居民海岛国家所有权及有偿使用制度、特殊用途海岛特别保护制度和海岛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内容,并建立了海岛保护规划体系,对有居民海岛、无居民海岛和特殊用途海岛实行分类、分区保护,以期改善有居民海岛的人居环境,提高无居民海岛的使用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国家目前加大了对偏远海岛的扶持力度,通过落实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通过扶持海岛生态产业的发展,提高海岛的资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海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应与自然共成长
世界自然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 雍怡
城市与海岸应该是结盟而不是对抗,城市与自然共成长。海岸带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土地,是土地资源的聚宝盆。我们要让动态保护成为海岸带开发的主旋律,即能兼顾发展的保护。
动态保护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发挥保护区生态功能所需要的平均宽度;二是保证保护区生态功能所需的最小宽度;三是发挥保护区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有效面积;四是土地利用,如以十年为调整期限,根据保护区保护发展的评估结果,在保护区仍在增长、总面积和有效服务功能不减少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内部土地利用属性,将保护范围外移;五是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在核心区通过建设保护区公园、自然学校等形式,发展环境教育、生态旅游,推动公众参与和全民保护。
本报记者 金茹 通讯员 唐志攀 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