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气象预报从田间地头发出

慈溪大棚小气候研究为农民提供精准气象预报

  慈溪市宗汉街道二塘新村农民陆开冲,种了55亩草莓、葡萄、甜瓜等,一年收入高达五六十万元。“我每天都能收到气象预报短信,这可帮了我的大忙。”他告诉笔者。
  陆开冲的地里全部采用大棚种植,一个钢架大棚加上棚里种的瓜果,价值几万元。一次,慈溪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大雪袭击。陆开冲收到气象局频频发过来的预警短信,引起了警惕,他请人帮忙,日夜不停地扒掉大棚上的雪,保住了大棚。48岁的陆开冲说,“搞了20年的设施农业,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雪。幸亏气象短信一再提醒,保住了大棚,不然损失就太大了。”
  慈溪市设施农业发达,目前全市设施大棚农作物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这里的台风、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较多,气象为“三农”服务需求旺、任务重、责任大。“设施农业效益好,但一旦遭灾,损失也很大。”慈溪市气象局局长符国槐说,“比如,大棚最怕风,刮大风时整个棚可能会被吹掉。在大风来之前,就要提醒农户把大棚密闭好、加固好,24小时守护。”为提高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水平,慈溪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构建起一个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气象技术支撑体系。
  在宁波北部综合气象探测基地,笔者看到,这里专门建有设施农业综合气象监测基地20亩,配备了3套大棚气象要素自动观测设备。大棚里的草莓长势喜人,旁边的自动观测设备,正把温度、湿度、气压等观测数据,源源不断地传输到预报员手中。
  为了解大棚里的“小气候”,提高为农服务的针对性,慈溪市气象局从2006年就开始了这样的观测。经过三年多的资料积累和研究,成功研发了大棚内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预报模式。去年年初,他们向种植大户推出包括大棚内温度、湿度短期预报和相应农技措施的农用预报服务产品,实现了传统气象预报的“升级换代”。精准的农业气象预报指导农户趋利避害,根据不同农作物生长的气象环境进行农事操作,推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看天吃饭”、“用天吃饭”的现代农业转变。
  目前,慈溪全市有3200多个农业大户,他们每天都会收到免费的气象预报手机短信,遇到台风、暴雨、大雪等灾害性天气,气象预警短信更是会随时响起。每个农业大户一年收到的各类气象预警预报信息达700多条,费用全部由政府“埋单”。 刘 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