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新年到,浙江农村好戏连台

  □本报记者 姚力丹
  刚刚过去的2011年,文化无疑是“热门词汇”。日前,记者到临安农村采访发现,通过“种文化”活动,这里村村都有农民文化队,农闲时农民就在家门口唱响一首首时尚新田歌、演出一台台新颖农家戏。从单向送文化到如今各地蓬勃的“种文化”,农民兄弟们已不只是文化的看客,更成了剧中的主角。
元旦大戏,农民成“明星”
  元旦晚上,天气冷飕飕的,但在临安太湖源镇光辉村里,却是热闹非凡,由村里民间文化队自编自导的迎新晚会在露天广场火热上演。只见3500平方米的广场上,30名舞蹈队员手持荷花形状的道具翩翩起舞,随着音乐的起伏,时而变为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时而对接成一条蜿蜒的荷花龙,刚柔相济,美不胜收。
  这样热闹的场面在光辉村并不鲜见。吹拉弹唱画,在这里已不再是“文化人”的专利。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民间文化队就会为大伙儿送上一场场“草根文化大餐”。
  “我们村的文化队可多了,戏曲队、排舞队、腰鼓队、荷花灯队,一年有上百场演出。”光辉村党委书记王大明告诉记者,文化队的队员都是普通村民,大家自娱自乐,乐在其中。
  近年来,临安通过“种文化”活动,已经“种”出了449支农民表演队,每个乡镇都有一支以上。去年,全市开展大小演出3000多场次,还搞起了“百村赛”。
  记者看到,这些文化队表演的节目都是当地的“土特产”:像“龙腾狮跃”,可以龙变狮、狮变龙,道具新奇,场面热烈;“临安响竹”则是当地农民用赶鸡棒、茶竹筒等8种器具,演奏出动听乐曲;“八戒背公婆”令人在诙谐幽默中感受中国的孝道文化。
  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不但给村民带去了欢笑,还唱出了国门,成为国际民间文化交流的“金名片”。临安青山湖朱村农民文化队自排自演的《五凤朝阳》、《临安水竹》等文艺节目就受邀参加欧洲国际民间艺术节,每次都要巡回演出十几场,“临安水龙”、“吴越双狮”、“八戒背媳妇”等民间艺术还曾在法国尼斯狂欢节上亮过相。
  其实,临安农民文化队建设成果只是我省农村“种文化”活动的缩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积极开发农村文化事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是去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后,我省更是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出台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村落文化建设,推动“千镇万村种文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经常化,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
  据统计,目前我省共有29186支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活跃在各个乡村,拥有数千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演种类。去年,我省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共开展文化表演68万多场次。
文化表演,提升文明指数
  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民间文化队不但让农民从观众变成了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让他们成为了精神生活的享受者。“文化上去了,村风村貌也有了大改观!”说起文化队给光辉村带来的变化,王大明是深有感触,以前忙完农活,村民就闲着无事,只能靠打牌、赌博消磨时光,有的甚至还搞起了封建迷信。而如今,每当夜幕降临,这些白天打工或种地的村民们,就带着“行头”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
  58岁的村民蓝荣士是光辉村荷花灯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现在每天忙完农活,蓝大伯就赶到村广场排练荷花灯舞,一练就练到晚上9点多。“荷花灯有难度,刚开始我总跳不好,每次回家后,还要回想老师教的动作。”蓝大伯对灯舞兴趣甚浓,“以前吃完饭没事做,只能打打麻将,现在去练跳舞了,麻将连想都没时间想。”
  参与文化娱乐的人多了,左邻右舍不是队友就是合作者,村风民风也更和睦了。临安青山湖街道朱村有腰鼓、秧歌、龙舟、花轿等8支民间文化服务队。如今,每天晚上,全村村民都会来到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看表演。“每次都有一两百人来看演出,人多的时候挤都挤不进去。”村民陈世兰高兴地说,现在,全村人都热衷于吹拉弹唱,赌博没有吸引力,吵架没有闲工夫,邻里之间的纠纷大大减少。
草根舞台,多方携手合建
  去年6月组建的荷花灯队是光辉村“最年轻”的一支文艺队。记者采访时,正赶上队员在村里新建的荷花广场上排练春节节目。“这个舞蹈表演人数多,村里的小礼堂根本没法演。现在有了这个广场,我们排练方便多了。”队长游雪珍告诉记者,这个以荷花为造型的广场已经成了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而像这样的活动场所,光辉村还有很多。
  在村里转了一圈,记者看到,文体活动中心、影剧院、露天大舞台……几乎每百米就能找到一个供村民文化表演的场所。王大明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收入的提高,村民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可苦于没场地,大伙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唱唱跳跳,不但地方小,而且冬天吹寒风,夏天遭暴晒。
  为此,2008年,光辉村“两委”决定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此举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甚至还有不少村民主动出资参与建设。“村影剧院的设备一点也不输城里的,座位和城里电影院是一个标准,还配备了专业音响和灯光设备。”
  据了解,为帮助农民文化队解决活动经费,购买器材设备,近年来,我省出台了给力的财政补助政策。“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仅去年,我省就对945支民间业余文艺团队给予了资金补助,累计补助金额达378万元。“十二五”期间,我省还计划补助5000支业余文艺团队,每支补助4000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