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这个“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百姓们表示,期盼政府能用一种“加速度”,解决挂在他们心头的收入增长、物价调控、保障房供应等民生问题。
收入增长:“要增幅也要缩小差距”
“新的一年,你最期盼什么?”“收入再多一些。”作为绕不开的民生话题,收入增长慢、收入差距大,已成为当下摆在政府面前最紧迫的难题。
2011年,从年初开始,全国共有24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2%;9月1日起,新个税法实施,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4个月相应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600多亿元;惠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2011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
然而,与百姓的期盼相比,收入增幅与分配公平,差距依然不小。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在去年年底的工作会议上坦言,工资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分配秩序不规范、正常增长机制不健全以及地区、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突出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
从统计数据来看,去年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29.5%,经济增长速度为9.4%。而居民收入增长13.7%,未到财政收入增幅的一半;扣除家庭支出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8%,也未能实现和GDP同步增长。与此同时,关于垄断行业工资畸高、福利过好的问题仍未解决。
盘点成绩、总结不足,新年的工作才能对症下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2年将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企业工资分配指导调控,做好企业薪酬第二次试调查,加快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部分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继续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
思路很清晰,关键在落实。在南京一家外贸企业工作的朱浩说,希望各级政府能严格按照中央的有关精神,在提升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对于垄断行业,调控要更有针对性,措施要更加得力。
物价调控:“感觉需更切实”
“希望物价能降下来些,生活压力能小一些。”采访中,很多市民表达了这样的新年愿望。
刚刚过去的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直到7月份同比涨幅达到了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其间,多种商品价格演绎了“过山车”行情,包括涨至历史高点后应声回落的猪肉价格,部分农产品价格经历大起大落。
为控制物价,中央采取多种手段,积极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更大。从差别化信贷的经济政策,到限购、限价的行政手段;从增加普通住房供应到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从全国统一的政策到地方的执行细则……调控举措的针对性越来越强。
价格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统计数据显示,消费价格指数从2011年8月份开始回落,到10月份回落到5.5%,11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至4.2%。再看房地产市场,继2011年10月房价首次负增长之后,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指数再次下跌,49个城市房价出现下降。
尽管业内对2012年的物价调控大多持积极态度,但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一切还需“小心行事”。事实上,从中长期来看,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2011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2012年工作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不管CPI指数如何,我只希望自己能明显感觉到物价下降。”刚工作半年的南京市民严海伟表示,政府应从降低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出发,出台更加有力的举措,调控物价。虽然中央政府已明确表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放松,但在多地出现财政吃紧的状况下,中央调控政策能否有效落实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的智慧。
保障房建设:“数量、质量同样重要”
“既要保证开工量,也要保证工程质量!”对于各地紧锣密鼓进行的保障房建设工作,一些中低收入者家庭如此表示。
2011年,作为重大民心工程,我国保障房建设大踏步前行。住建部透露,去年要求确保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全部开工。
捷报传来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担忧,特别是资金、土地供给等难题不断凸显。
按照中央政府既定目标,“十二五”期间要完成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2012年是实施这个计划的第二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与2011年1000万套的建设目标相比,今年新开工700多万套。新开工数量虽少了,但2012年实际在建工程量巨大,建设资金实际投入也将超过去年。房屋建设有2-3年的建设周期,据粗略估算,今年实际在建工程量有1800万套左右。
如此大的建设量,必须有足够资金保障。来自有关部委的消息显示,2012年中央安排的保障房补助资金将比2011年明显增加。与中央政府相比,在房地产调控力度不减、土地市场风光不再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如何解决保障房资金投入,显然是一个新课题。
保证开工量的同时,工程质量和配套水平也不可忽视。当前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存在交通等外部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现象。
2012已启程,新的一年,各级政府需更努力、更切实地解决百姓的民生需求。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蔡玉高陈刚/文 2012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