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新春走基层

舞龙山村 欢歌盛世

  •   ——本报记者亲历浦江板凳龙表演
      久闻浦江板凳龙十分精彩,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前夕,本报记者终于有机会现场感受了一番。
      2月4日下午,由年轻记者组成的本报新春走基层小分队一行8人,兴致勃勃地赶往浦江县大畈乡大畈村。板凳龙是大畈村元宵节的传统节目,今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连舞3天。
      可惜天公不作美,这一天一直飘着毛毛细雨。负责跟记者联系的大畈村大学生村官陈煌打消了记者的疑虑:村里舞龙是风雨无阻的,下雨就在祠堂里面舞。
      刚进村口,就听到一阵锣声。“这是今天傍晚的第三遍锣声了,告诉大家做好准备,板凳龙表演马上开始。”村支书陈国强告诉记者,在舞龙前需要敲三遍锣,第一遍是通知村民准备做饭,第二遍是说可以吃饭了,第三遍则是做好准备,要舞龙了。于是,记者匆匆填了填肚子,便急急赶到了村里的大方伯祠堂——板凳龙出发地。
      祠堂里的状况让记者很是惊讶:偌大的院子里,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了祠堂四周的过道,祠堂中间厅堂里,一条由上百条板凳连接起来的“彩龙”静静地卧在地上,高大的龙头气派壮观,长长的“龙须”和怒睁的“龙眼”,显得威严无比;龙身修长绚丽,当作龙身的每条板凳上,都有一盏用竹篾和薄纸做的半圆形花灯,传统的点着蜡烛,现代点的则用上了蓄电池和灯泡,在灯光的映射下,绘在灯上的图案栩栩如生。
      每条板凳边都站了一位年轻力壮的村民,记者粗略数了数,居然有130来条板凳,长200来米,在祠堂里来回足足绕了三圈。陈煌告诉记者,今天天气不好,要在祠堂里舞,所以板凳不是很多,多的时候,板凳有200多条。
      当地有个习俗,不管舞龙有没有开始,人都不能从龙身上跨过,否则,视为对龙不敬。所以,尽管祠堂里人头攒动,却丝毫不见混乱,大家都规规矩矩地在一旁等待,连小孩也只能在边上嬉戏。
      晚上7点,随着锣声响起,舞龙正式开始,整个祠堂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威严的龙头高高昂起,拖动长长的龙身开始在祠堂略显狭小的空间内徐徐游动。精壮的汉子们扛起板凳,在龙头的带领下,有序地来回穿梭。
      根据事先计划,村里安排我们几位男记者参与舞龙,当然,位置是整条龙中最没有难度的部位——龙头后的第一条和第二条板凳,这个位置只要扛着板凳跟着龙头走就行了,很少会被挤压和甩动。最危险的位置当属龙尾,因为龙身长,甩动的力量很大,所以负责龙尾的小伙子晚饭时都不敢喝酒,说是晚上还有危险活要干。
      记者扛着板凳走了几圈后,就开始感觉到这活不简单,体力是最基本的要求,还要眼疾手快,尤其是转弯时,不仅要掌握好力道,踩稳步伐,还要眼观六路,随时注意边上可能撞过来的板凳头。所以,由记者代扛的板凳的主人一直紧紧跟随保护,生怕出什么危险。
      在祠堂里绕行三圈后,趁着雨丝变小,整条龙开始巡游村庄。其所经之处,村民们纷纷燃放鞭炮,递上红包,焚香祈福,欢声笑语一片。到开阔处,扛龙头的几个汉子还会快跑几步,拉动整条龙快速游走,一时火光流连,蔚为壮观。
      有时弯转大点,龙尾就会发生大幅度摆动。神龙甩尾,力道千钧。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要是龙尾巴甩得厉害,舞龙的人实在抓不住可以撒手,让龙身拖着龙尾走,不必担心花灯受损——舞龙结束后,龙尾越破,越是吉利。
      跟随队伍游走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舞龙的人并不全是本村村民,有不少像记者一样客串的。在闲聊中,记者得知身后这位大哥就不是本村人,他是大畈村的女婿,今天特意赶过来舞龙的。他告诉记者,每到舞龙的时候,不仅本村人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村民们的亲戚朋友会来,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客人,很热闹的。
      直到晚上9点,整条龙才意兴阑珊地“游”回祠堂。除了龙头留在祠堂,龙身很快被有序地拆分成一条条板凳,由所属村民各自带回家保存,明天听到锣声后再来组装。
    【编 后】
      一个偏僻的山村,一条五彩的长龙,能引来这么多关注,这么多人倾情参与,出钱出力,这种草根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
      这种魅力哪里来?小编分析,不外乎以下几种因素:一是深厚的文化传统。比如文中说到的不能从龙身跨越这个细节,都说农民很随意,但这场几千人参与的大型活动,上自耄耋老人,下至顽皮孩童,没有一人违规,你不得不说这种文化观念的根深蒂固。二是心灵深处的文化渴望。现在市场开放了,很多农民出外闯荡,如果没有一种内心的渴望,有什么能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天南海北地赶回来。三是借文化搭台,唱经济大戏。记者就餐的那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就说,由于舞龙,村里名声在外,很多外村人这个时间都往村里赶,不少创业者还把生意伙伴请到了村里,借机联络感情,洽谈生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省也提出了要建设文化强省。从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不仅需要更多代表现代文明的文化因素注入,也需要切实去挖掘、保存和发展好类似大畈村板凳龙这样既让农民喜欢、又能让他们乐在其中的民间文化,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农村文化繁荣和传承的内生动力。小分队成员:袁卫 陈小平 俞廷尚 张嫣嫣 叶敏 裘云峰 陈鎏琰 朱怡露执笔:袁卫 摄影:叶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