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畜牧兽医

全省畜牧兽医工作座谈会提出

坚持“两个依靠” 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 陈小平 通讯员 刘莹
  本报讯 日前在杭州召开的全省畜牧兽医工作座谈会提出,要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着力破解畜牧发展瓶颈,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升浙江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副厅长赵兴泉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1年对我省畜牧业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雨雪灾害,年中的旱涝急转,随后的区域性洪水灾害,可以说畜牧业发展环境并不十分有利,但全年畜牧业发展无论在速度、质量,还是“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任务完成上,都交出了一份非常圆满的答卷:预计畜牧业产值净增100亿元,增幅达到22%;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史济锡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我省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他指出,要充分认识畜牧兽医工作的价值,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要围绕“三保三增”的要求,在“三化同步”的大背景下,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保”当中,保供给是一个难题,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近些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保供给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三增”涉及农民群众的利益,涉及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是从这些意义来说,畜牧业事关全局,事关每个人的生活,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史济锡指出,要实现“三保三增”的要求,就要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去破解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一是要通过提高畜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破解产业链主体联结不够紧密的难题,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要利用浙江的发展战略优势,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主体以及相关联产业的大联结,提升浙江畜牧业的竞争力。二是要通过提升设施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破解畜牧业高风险难题。畜牧养殖的一大风险就是疫病,而畜禽饲养的设施化、标准化、专业化,有助于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的提升,降低风险。三是要通过提高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水平,破解资源约束瓶颈。畜牧业相对于种植业来说,增收效益好,产业层次和附加值也高,而浙江有这个能力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在解决环境污染制约难题方面,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好的做法,要注重加强科学宣传,消除大家对畜禽养殖污染的误解,积极争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史济锡强调,推进全省畜牧兽医事业发展,必须不断夯实基础、提升素质,在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中促进工作落实、水平提升。一是要把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中的重要支柱——动物疫病防控队伍建设抓紧、抓好,发挥好他们的作用。畜牧业发展,它是基础,是第一道防线,要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创新方法加以改善,把它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强实力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二是要提升应对日益繁重的任务与复杂多变的形势的能力。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形势依然严峻,畜牧兽医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练就新本领,成为专家,适应岗位要求,应对多变形势。三是要严格监管。管理是一种倒逼,是强制执行规范,畜牧兽医工作者承担着保安全的职责,要严格管理,堵塞漏洞,不断强化生产经营主体和政府及其部门承担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四是要优化服务。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是基本职能,要注重服务的针对性,坚持公益性,增强有效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