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昔日贩卖锯末粉赚钱难 今日栽种黑木耳效益好

天台农民锯末粉里“淘金”

  •   2月26日上午,笔者来到天台县坦头镇溪东村,这里有天台县第一个黑木耳种植基地。
      远远就看到了一片白茫茫,近前一看,方知那就是10万多袋用塑料薄膜包裹着的菌棒,菌棒交叉排列,整齐有序。走到地里,蹲下细看,只见一朵朵黑木耳已经钻了出来,小的只有米粒大小,大的已近似成人的耳朵。
      种植户陈思雨语气中透着兴奋:“前几天我刚摘了50多公斤鲜木耳,接下来天转晴后,温度一高,马上就又可以摘了,那时产量更高。”
      坦头镇有着全国知名的竹木制品加工业,每年要产生数量庞大的锯末粉。锯末粉在当地属于下脚料,值不了几个钱。有眼光的陈思雨化废为宝,将锯末粉远销到龙泉市,仅他一人每年的销量就达3000吨左右。陈思雨说,龙泉那边有六七万人在种黑木耳,种植量有1.5亿袋左右,还有很多人种蘑菇,需要大量的锯末粉。
      眼看着别人种木耳、蘑菇嫌了钱,自己辛辛苦苦贩卖锯末粉却赚不了几个钱。陈思雨产生了在家乡栽培黑木耳的想法。但他一打听,却发现目前在台州、绍兴、温州一带尚无人栽种黑木耳。难道是沿海一带不适合栽种?去年,他向龙泉的一位朋友要了两根菌棒带回家搞试验。
      试验成功后,陈思雨和朋友一起租了近13亩土地,投资40万元在村口种起了黑木耳。第一批3万袋菌棒接上菌种后,原本到去年12月底就能看到黑木耳了,然而,满怀信心的陈思雨等来的却是当头一盆冷水——菌棒发绿霉变。
      陈思雨焦急万分。当地媒体得知情况后,通过微博发出紧急求助。不久,辗转联系到了丽水方面的专家,却已无力回天。不得以,他听从专家的建议,对霉变的菌棒实行隔离销毁,以避免感染其余菌棒。
      这一课让陈思雨他们交了10万元的“学费”。通过学习,他们找到了菌棒霉变的主要原因。原来,霉变不是菌种问题,也非杀菌不严密,而是他们的落种时间没掌握好。
      有了这次教训后,陈思雨他们更加重视栽培技术。目前,长势良好的10万袋菌棒已是丰收在望了。陈思雨说,天台有丰富的锯末粉资源,适宜规模种植黑木耳,“一般情况下,一亩地能放1万根菌棒,需要据末粉14吨左右。一根菌棒能采摘5季,能收干品2两左右,以当前的市场价来计算,收入还是蛮可观的。”
    徐平
    丰收在望的黑木耳种植地。
    部分没来得及转移的霉变菌棒仍堆在种植地附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