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世界水日专刊

“水官”管水水更清

村级水利管护的金华样本

  □本报记者 陈鎏琰 通讯员 张春阳 周朗明
  2009年6月,金华市金东区上屋村村民池建府被推荐为上屋村的“农民水务员”,从此,池建府承担了上屋村的自来水管维护、水费收缴、巡查2000米长的干渠和4座小山塘、管理1座泵站、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等工作。
  如今,和池建府一样操心农村涉水事务的农民“水官”,金华市共有4800余名。
  为探索建立健全农村水利设施的长效管理体制,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华市水利局就开展了农村农民水务员队伍建设,由每个行政村推荐1名农民水务员,经水利局培训后上岗。“这些农民‘水官’,已经初步发挥了宣传员、巡查员、协调员、疏导员、联防员的‘五员’的作用,成功破解村级水利设施管护难题。”金华市水利局局长包晓华如是说。
农民“水官”破解水利之惑
  几年前,包晓华带队到金东区进行专题调研时,发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使用现状令人担忧:大部分水库、山塘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到当时的技术、资金、物质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加上运行了三四十年,目前不少水利已进入了病险多发期,急需除险加固;由于管理缺位,一些山塘、堤坝、渠道年久失修无人维护,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村民随意向河道倾倒垃圾现象普遍。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安全。
  “众多水库山塘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各乡村,一旦疏于管理,容易酿成大祸。农民饮用水工程建成了,如果没有管好,就会失去工程效益,水利设施不能重建不重管。”包晓华说,当时他就觉得应该建立一支村级农民水务员队伍,形成快速反应、协调高效的水利管理网络组织,有效保护农村水利工程。
  于是,2008年,金华市水利局提出把组建农民水务员队伍、建立完善农村水利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作为水利部门促进农村水利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这个举措立刻得到了当地从村民到市长的一致认可。市水利局在金东区首先抓试点,每村推荐一名农民水务员,经水务局批准并培训后上岗。2009年6月,主汛期开始之际,金东区的520名农民水务员挂牌上岗。随即,该市经济开发区和婺城区的600多名村级农民水务员也陆续上岗。
农民“水官”得持证上岗
  “别看农民水务员官小,却也不是谁都能当的。”金华市金东区水务局局长叶春成告诉记者,
  据介绍,村级农民水务员人数配备在综合考虑各行政村人口、水利设施和水务管理任务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竞聘产生。具体以行政村为单元,自愿报名、村“两委”择优推荐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且常年在家务农,热爱水务工作,有责任心,能够承担水务各项任务的男性村民,并在村内张榜公示,送乡(镇、街道)审批,报水利部门审核并备案。地方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结合村级农民水务员承担任务的轻重,按一定的标准补贴村级农民水务员,年终考核为优秀的,年终还将给予奖励,同时,还统一为村级农民水务员配备了照明用具、雨衣、雨鞋等必要的工作用具,并办理意外伤害险。“这些选聘的村级农民水务员还必须经过防汛抗旱基本知识、水利工程日常维护、农村饮用水管网巡查、水行政执法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叶春成说道。
  这些上任的农民水务员,身上除了农民“水官”这个头衔,更多的时候还要担当起“五大员”的职责:水利法规知识、水事活动的“宣传员”、本村水利建设计划编制和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员”、本村水利工程日常巡查和维护的“巡查员”、本村水利工程蓄灌泄调度及水事矛盾等的“协调员”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帮助转移群众的“疏导员”。
农民“水官”官小作用大
  记者见到农民水务员池建府时,他正在村口的干渠转悠,查看情况。据介绍,上屋村全村农业用水主要靠村口的一条干渠和几个电灌机埠。由于该干渠多年失修,水渠里杂草丛生,加上电灌设备陈旧老化,灌溉条件很差,用水矛盾十分突出。为此,自从池建府当选为农民水务员后,第一件事就是制订小型水利规划,建议村“两委”组织村民对渠道进行清障清淤,并进行渠系配套建设。目前,该村已完成渠道配套近2000米,小山塘整治4座,建成了村污水处理工程。
  “要管好农村水利设施,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有了一支完善的村级农民水务员队伍,就为管好农村水利设施打下了坚实基础。”叶春成说。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金东区许多村庄相继建成自来水管网。但是由于后期维护没有及时跟上,水量损耗问题十分突出,纠纷时有发生。为此,金东区规定,每个村的水务员都要参与自来水改造,加强管道开挖、水管铺设等施工质量监督,同时加强村自来水的日常管理。岭下镇日辉路村2008年自来水量损耗费与维修费支出高达10万余元,2009年进行了管网改造,8月村水务员朱晓军上岗后,兼村自来水管理工作,巡查细致到位,至今已处理数次水管漏水问题,水费收支也平衡了,既保证了村民的正常用水,又减轻了村集体经济负担。
  村级农民水务员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说起2009年6月8日发生的险情,金东区澧浦镇宋宅村村民现在仍心有余悸。当天,由于连降暴雨,村后的青塘水库水位猛涨。由于建在村后的半山腰上,村民都戏称为“屋顶水库”。此时这座“屋顶水库”已成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威胁全村500多人的生命。当天早上7时多,雨越下越大,刚上任的农民水务员宋春龙放心不下,再次来到大坝上巡查。当宋春龙来到大坝底部时,发现大坝中部出现管涌。看到情势危急,宋春龙马上向村两委负责人报告,并组织村民抢险,避免了一场大祸。
  “这些村级农民水务员就像管水队伍网络的‘末梢神经’,”包晓华告诉记者,这根“末梢神经”敏感起来了,农村基层的许多“水事”就可“小事”化了,否则,“小事”产生的后果也可酿成大问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