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名称:早稻审定编号:浙审稻200903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487.6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6.5%。200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2公斤,比对照增产3.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早籼,全生育期109.7天,比对照长0.5天。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叶片挺,着粒较密。谷粒短圆,颖尖无芒。亩有效穗20.0万,株高87.1厘米,穗长17.0厘米,每穗总粒数123.5粒,实粒数112.8粒,结实率91.2%,千粒重26.1克。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谷粒较圆,直链淀粉含量较高,适合作加工用粮。
栽培技术要点:做好种子消毒,预防恶苗病。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早稻种植。
中嘉早17
作物名称:早籼稻审定编号:浙审稻2008022
产量表现:2006-2007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01.6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6.2%。2008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9.8公斤,比对照增产6.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偏迟早籼,全生育期110.7天,比对照长2.0天。株型适中,植株较高,茎秆粗壮,较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丰产性好,后期青秆黄熟。平均亩有效穗19.9万,成穗率74.6%,株高87.4厘米,穗长 17.6厘米,每穗总粒数131.9粒,实粒数114.7粒,结实率87.0%,千粒重26.0克。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稻米品质适宜于加工。
栽培技术要点:1. 该品种分蘖力中等,宜在4月下旬移栽,亩插基本苗10万左右。2. 需肥量中等偏上,氮肥不宜过多。3. 浅水勤灌促分蘖,干干湿湿到成熟。湿润灌溉,反复露田几次。在成熟收割前4-6天断水,忌断水过早。4.稻瘟病重发区,要注意防治叶瘟。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作早稻种植。
甬优9号
作物名称:单季籼粳杂交晚稻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11
产量表现:2004-2005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96.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6.2%。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9.3公斤,比对照增产18.5%。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熟偏迟单季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155.5天,比对照“秀水63”长5.1天。株型集散适中,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易落粒,结实率中等,千粒重较高,成熟期清秀,抗倒性好,亩有效穗17.0万,株高121.3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95.4粒,实粒数151.2粒,结实率77.4%,千粒重26.4克。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1. 5月25-30日播种,秧田亩用种量6公斤。一般秧龄20-25天移栽。移栽密度8×8寸,每穴插2本。2. 采用好气灌溉法,栽后7天及14天各放干田水实田一次,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分次轻搁,孕穗至抽穗期薄水养胎,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活水到老。3. 严防螟虫、飞虱、稻瘟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稻曲病。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我省作单季晚稻种植。
秀水134
作物名称:单季常规晚粳稻审定编号:浙审稻2010003
产量表现:2008-2009年省单季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57.4公斤,比对照“秀水09”增产8.7%。200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7.5公斤,比对照增产10.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常规晚粳稻,生育期152.2天,比对照长0.5天。该品种生长整齐,株高适中,株型较紧凑,剑叶较短挺,叶色中绿,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强;感光性强,生育期适中,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丰产性较好。后期转色好,米质较优。平均亩有效穗16.8万,成穗率73.8%,穗长16.2厘米,每穗总粒数143.9粒,实粒数131.7粒,结实率91.6%,千粒重26.1克。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稻曲病的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粳稻区作单季稻种植。
中浙优8号
作物名称:单季杂交晚籼稻审定编号:浙审稻2006002
产量表现:2003-2004年省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49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3%。2005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4公斤,比对照增产4.4%。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迟熟杂交中籼,全生育期137.2天,比对照“汕优63”长5.2天。株型挺拔,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生长清秀,后期熟相较好,亩有效穗15.5万,株高120.4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65.8粒,实粒数144.5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5.4克。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稻虱。米质较优。
栽培技术要点:1. 一般插秧密度7×6.5寸,亩插1.3万穴左右;2. 该组合耐肥性中等,应避免追肥过迟过多造成倒伏。后期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3. 在山区稻瘟病和沿海白叶枯病易发区应该做好两病的防治工作;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要加强对纹枯病的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玉米
金玉甜1号
作物名称:甜玉米审定编号:浙审玉2007001
产量表现:2005-2006年省区试平均鲜穗亩产809.7公斤,比对照“超甜3号”增产5.5%。2007年省甜玉米生产试验平均鲜穗亩产781.8公斤,比对照增产8.7%。
特征特性:该品种出苗至采摘88.4天,比对照短2.4天。株高206.7厘米,穗位高71.5厘米;果穗长筒形,穗长19.4厘米,穗粗4.8厘米,秃尖长1.6厘米,穗行数13.5行,行粒数36.1粒,鲜千粒重327.7克,单穗鲜重246.4克。籽粒黄白相间,排列整齐。感大、小斑病,高感茎腐病,感玉米螟。商品性较好。
栽培技术要点:该组合植株较高,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及时培土防倒伏;加强苗期管理,促早发;注意防治大、小斑病。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种植。
大豆
浙农6号
作物名称:菜用大豆审定编号:浙审豆2009001
产量表现:2007-2008年省菜用大豆区试鲜荚平均亩产667.9公斤,比对照“台湾75”增产12.5%。200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3.4公斤,比对照增产11.9%。
特征特性:播种至采收86.4天,比“台湾75”短3.8天。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36.5厘米,主茎节数8.5个,有效分枝3.7个。叶片卵圆形,白花,灰毛,青荚绿色、微弯镰形。单株有效荚数20.3个,标准荚长6.2厘米,宽1.4厘米,每荚粒数2.0粒,鲜百荚重294.2克,鲜百粒重76.8克。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淀粉含量5.2%,可溶性总糖含量3.8%,口感柔糯略带甜,品质优。
栽培技术要点: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亩用种量约5公斤,注意病毒病的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春季菜用大豆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