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十二五”,我省新型稻田养鱼面积将达50万亩

  □本报记者 姚力丹
  稻田养鱼,鱼儿和水稻做“邻居”,即可以利用水稻种植多余的水面空间获得鱼产品,鱼又能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是实现“双赢”的好办法。
  日前,我省下发《关于开展养鱼稳粮增收工程 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新型稻田养鱼面积将达到50万亩,其中“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
  那么,我省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近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召开了2012年全省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座谈会,从基地建设、主体培育、模式推广等方面对我省稻田养鱼工作做了相关部署。
发展新型稻田养鱼模式
  据了解,今年我省将在粮食生产主产区和欠发达地区全面推进“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等新型种养模式,全省将筛选确定15个左右的示范县,扶持建设45个左右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的规模化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和传统稻田养鱼概念相比,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主要有三大新特点。”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首先是养殖模式新,稻田养鱼不仅仅是稻和鱼的共生或轮作,也包括茭白、虾、鳖、泥鳅等所有农产品和鱼产品的生态循环种养;其次是机制新,针对目前不少稻田养鱼基地规模小的问题,今年,我省将重点建成2—3个连片规模在300亩以上的基地,形成示范效应;三是平台新,将培育一些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稻田养鱼,并鼓励其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创造自己的品牌。
重点打造一批优质稻米品牌
  米饭还没有全熟,可屋子里已飘满饭香,这是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通过“稻鳖共生”模式培育出来的“清溪大米”。这种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吸收花鳖排泄的粪便,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品质更安全,每公斤可以卖到35元,是普通大米的好几倍。
  据了解,今年,我省在养鱼稳粮增收工程中,将重点突出稻米价值,打造出一批像“清溪大米”这样的优质稻米品牌。“要防止在稻田养鱼过程中,片面追求稻田中水产品的产量和效益,忽视稻米品质价值,应该把主攻方向放在提升粮食品牌上,靠提升稻米的品质出效益。”有关人士如是说。
  据悉,我省将对稻田养鱼地区进行分类指导,对传统地区,将重点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和打造优质稻米品牌,通过加快稻田流转和培育壮大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和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模式、品牌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对新发展地区,要选择粮食生产规模大、集中度高、水源保障良好的地区,由种粮大户、合作社、企业开展规模化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种粮的直接效益,同时开展稻田推广养殖甲鱼、泥鳅等高档水产品,增加水产品的附加值。
培育更多既懂种粮也懂养鱼的农民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从事稻田养鱼,既需要水产养殖方面的技术和技能,又需要种稻方面的知识和实践。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种粮大户不懂水产养殖,而水产养殖户对种粮也不太精通。
  为此,会议指出,今年,我省将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需求,从产前、产中、产后等几个关键环节入手,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培养一批既懂种粮也懂养鱼的复合型农民。“我们将成立稻田养鱼技术专家组,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科技指导,并举办针对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培训班,提高他们对稻和鱼的品种筛选、防病技术和市场销售水平;同时对养殖户开展稻米种植知识培训,提高其对稻米品种选择、机械化收割、病虫害防治的能力。”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我省还将加快对稻田养鱼技术的探索和总结,在品种上,为稻田养鱼农户筛选口感好、香味足、抗病虫害能力强、高产稳产的水稻品种及适合稻田养鱼的鱼类品种。“今年,我们将开展一次稻田养鱼技术调研,计划编写一整套稻田养鱼技术操作规范和稻田养鱼技术实用手册,采用图文并茂、直白易懂的形式,发给农民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