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让居民住进了高楼里,如果蔬菜也住进“高楼”,向天空要土地,那产量岂不是会比地面多出好几倍?慈溪一位海归“农夫”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让自家的蔬菜住进了一栋栋蔬菜栽培楼,一亩蔬菜楼培育出来的蔬菜产量超过了5亩平地的产量。
蔬菜大棚有三四层楼高
近日,笔者来到慈溪观海卫镇叶凯峰的农庄。老远,就能看到一个个像蒙古包一样的大棚。
这些钢架大棚,有三四层楼高,外面盖着塑料薄膜。与别的蔬菜大棚不同,这里的大棚显得十分宽敞,你可以非常从容地走来走去。
走进大棚,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根根被绿色蔬菜包围的立柱,就像一层层的立柜。每一个立柱有五六米高,立柱和立柱之间,有两三米的间距。
笔者看到,小青菜、生菜都成熟了,工人们正在采摘。工人们采摘蔬菜很方便,不用刀割,也不用铲挖,随手一拉,一株菜就从立柱上摘下来了,就像从抽屉里拿东西一样。
这些蔬菜都是无土栽培的
采摘下来的菜很干净,菜叶和根部,没有一点泥土。“这些蔬菜都是无土栽培的,只需将蔬菜的一叶一芽,插入栽培板上的一个个圆孔里,有了立柱内喷淋的水分和营养液,菜苗就能很快生根成活。”技术员廖志龙说。
廖志龙毕业于农业院校,学的是设施农业。他说,这些种在“高楼”里的蔬菜,就由他和其他几个大学毕业生在看管。
廖志龙打开了一根立柱。笔者看到,立柱内是空心的,营养液由柱顶的加液盒流入,逐层往下流,流到最底下后会被回收,流回水泵,供循环使用。
大棚里有一台温度湿度监控器。廖志龙说,温度、湿度是可调节的。冬季外面的气温在5摄氏度左右时,大棚里的温度就可达到1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蔬菜都能正常生长。
这样,大棚里的蔬菜生长周期,比室外可以缩短四分之一。
7个大棚相当于70亩蔬菜地
目前,叶凯峰的农场里,有7个这样的大棚,每个大棚占地两亩。据估计,一亩大棚培育出来的蔬菜,超过了5亩平地的产量,7个大棚的产量相当于70亩普通蔬菜地的产量。
这里种出来的蔬菜,和地里长出来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廖志龙顺手抽出一棵小白菜。“你看,它的根是软的,不像从地里长出来的,有一个主根。”
廖志龙说,这些蔬菜,都是不用农药化肥的,那么,怎么才能防止虫子呢?笔者注意到,大棚大门口,有蚊帐一样的门帘,可把虫子隔绝在外。
叶凯峰说,除了种叶类蔬菜,用这种方式,也可种丝瓜、西红柿等品种。
7年前毕业于英国考文垂大学
叶凯峰是慈溪当地人,2005年,他毕业于英国考文垂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
叶凯峰说,他父亲是做企业的,觉得父亲的企业做得已非常好了,想要有所突破也较难,他想另辟蹊径。
叶凯锋想到了从事农业,“在英国,现在一产和三产都越做越大,农业也越来越走向产业化,我能不能从这方面动点脑筋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叶凯峰了解到关于无公害肉猪养殖的信息。于是,他考察了办现代养猪场的可行性后,决定去养猪。2008年9月,叶凯峰自担风险,筹措了350万元启动资金,与人合资,成立了总占地500亩的惠农生猪养殖场。
在养猪获得一定成绩后,叶凯锋又想到了种植业。谈起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种蔬菜时,他说,这样的方式,利润率较大,在土地紧张的浙江,这样的方式或许是个发展趋势,而且能简单地达到绿色有机的效果。“在田地里种的话,一般3年才能达到绿色目标,5年才能达到有机,而用这样的方式,直接就可达到绿色安全健康的标准。”
初始投入大是推广的障碍
叶凯峰认为,采用无土育苗、智能温室集中育秧等技术,让蔬菜在“高楼”里生长,这是未来现代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叶凯峰说,他种的蔬菜,都是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好,估计7月份,杭州、宁波等周边的人们就可买到这些蔬菜,而他的目标,是要把这个产业做大,推向全国市场。
“我希望通过合作社形式,让农户参与进来,我们会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叶凯峰说,对于普通农户而言,最大的障碍在于初次投入资金较大,一般一个大棚需要50万元。“不过,以后的投入,比常规的要少很多,农药、化肥都不需要,水也很省,是循环用的。”叶凯峰说。 王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