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独山港镇韩庙村的张惠东是当地有名的蘑菇营销大户,拥有20万平方尺蘑菇种植基地,蘑菇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从最初的自产自销,到搞起盐水菇加工,这些年张惠东用长远的眼光与不懈的努力,不仅使自己的蘑菇营销大获成功,也带领当地菇农一起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从自产自销到收购营销
在做蘑菇营销之前,张惠东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五金厂工人。1996年,不爱受拘束的张惠东毅然辞掉了稳定的工作,跟着父亲侍弄家里的3000平方尺蘑菇。每天张惠东将家里种植的蘑菇运到嘉兴蔬菜批发市场兜售,起早贪黑不辞辛劳。渐渐地,张惠东的蘑菇生意有了起色。因为卖得顺利,仅靠自家种的蘑菇已经满足不了供货需求,于是张惠东开始贩卖周围农户的蘑菇。在扩大交易量的同时,张惠东发现将蘑菇放在纸箱子里时,蘑菇会因为纸箱吸收蘑菇上的水分而变得又黄又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惠东改用竹篮代替纸箱,成功解决了蘑菇变黄的问题。因为卖相好,张惠东的蘑菇在当时不仅销量好,而且卖得也比别人贵。
从现种现卖到加工销售
2001年,尝到甜头的张惠东又在横塘港村搭建了4万平方尺的蘑菇棚,同时还加大了对周围菇农的收购力度。然而,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问题,一旦生意不好,蘑菇就会因卖不掉而变质。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惠东认识了同样经营蘑菇销售的嘉善蘑菇营销大户,张惠东从他那里了解到,卖不掉的蘑菇可以用来加工成盐水菇,再卖给蘑菇罐头加工厂。张惠东当机立断,租了别人的一个饲料仓库,搞起了一个盐水菇加工作坊。令张惠东欣慰的是,自己的盐水菇在福建地区很有市场,时间一长,一些客户慕名而来。
扩大规模占领市场
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的张惠东并不满足于此,2007年,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80万元加上向银行贷款的50万元在林埭镇搭建了25个蘑菇棚,使种菇面积达到20万平方尺。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扩大蘑菇收购面,将收购触角延伸到新庙、新仓、独山港等地,去年一年,他的蘑菇收购量达到100多万公斤,最多时,一天就收购3.5万多公斤。为了买出好价钱,张惠东费了不少心思。他挑选出品质最好的蘑菇拿到嘉兴、上海、江苏等地去卖,在获得良好市场反响的同时,建立起了自己的蘑菇品牌。而剩余的蘑菇,他就加工成盐水菇销售到福建。如遇到行情不好,他就将蘑菇低温保存,等市场行情好转再拿出来卖。去年,张惠东建造了两个冷库,成功地使“遇冷”的蘑菇有了暂时的“避难所”。
带动菇农一起致富
辛勤的付出,获得了良好的回报。2011年,张惠东的蘑菇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蘑菇营销大户。他搞的盐水菇加工,不仅成功解决了当地菇农的销售问题,也提高了当地菇农的种植热情。为了解决菇农的后顾之忧,针对蘑菇产品中会存在大量卖不出去的“开花菇”问题,张惠东也按照正常蘑菇的价格将它们全部收购过来。缘于张惠东这一份带领大伙一同致富的心,张惠东合作的菇农从最初的几家扩大到现在的50多家,用他的话来说,他和菇农是紧密相连的合作伙伴,只有伙伴间的相互信任与支持,才能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顺。 倪聪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