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增多。农民种粮热情不高,归根到底是农业比较效益低。“种地一年,不如厂里打工两个月。”农民的无奈,道出了农业存在的“软肋”。不过,这种现象已开始发生转变,近些年,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现代农业、规模生产,使种地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有钱赚,出现了种粮后继有人的局面。
永康胡志:与岳父共谋农业转型之道
“一到农忙季节,事情就多起来了。”在永康市芝英镇桥里粮食综合生产基地,54岁的种粮大户胡德驮正在忙碌着。14年前,他就开始“吃螃蟹”,搞起了土地连片承包,规模种植水稻。这些年来,老胡种粮收益一年比一年好。
3月中旬,在永康市农业工作大会上,胡德驮因2011年种粮成绩排“英雄榜”第5位,获得政府5万元奖励。2010年,胡德驮曾以微弱差距与“种粮状元”擦肩而过。
胡德驮说,名次下滑,关键是管理没跟上,单产不高,靠广种薄收是不行的,今后必须在科学种田上好好下工夫。今年他种植面积达860亩,计划投入数十万元,在提高产量上做文章,争取打一个翻身仗。“种子要撒匀一点,塑料薄膜棚不要撑太高……”在丰登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旁边的秧田里,胡德驮的女婿胡志和永康市种子管理站高级农艺师吕高强一起,手把手指导社员育秧。“种田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有很多门道。”胡志说,今年他家种100亩早稻,全是专家推荐的优良稻种“中早39号”。
胡志是“80后”,前几年在芝英一家滑板车企业打工,从一线装配工做到车间主任,月薪达五六千元。胡志坦言,两年前他选择“弃工从农”,主要是因为岳父上了年纪,种田很辛苦,自己不忍心。
两年干下来,胡志的想法有了改变:“政府扶持种粮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在胡志家里,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碾米机一样不缺,整个农机投入达100多万元,光是政府给的农机补贴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2011年,他们家共生产粮食500多吨,除掉各种开支,纯收入有20多万元。
现在,空闲下来,翁婿俩谈得最多的就是农业转型升级。胡志认为,现在国家重视农业,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农业,作为种粮大户,应该在农业产业化上迈开更大的步子。
江山林项霞:“80后”女白领接起“种田班”
脱下亮丽的外套,解下花哨的围巾,换下新买的高跟鞋……一身时尚打扮的林项霞在几秒钟内就好像变了个人,身着蓝布衣、脚蹬回力鞋,跑着去照料年前种下的500亩蚕豆。除草、清沟、防虫、施肥……现在,她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些农活。
林项霞的父亲林发忠是江山市大桥镇农民,以前当过多年生产队长,这两年每年承包粮田6000多亩,是我省承包面积最大的种粮大户。同时,他还创办了粮油加工厂和巾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但毕竟今年已60岁了,又只读过高小。林发忠说:“这几年我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理念也跟不上时代要求,早想找个人‘接班’,可儿子经营生意,女儿在外干得不错。”
老爸的烦恼,林项霞不是不知。可是她自2004年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杭州一家中外合资的电梯公司上班,年薪有七八万,还在杭州买了商品房。要回家接爸爸种田的班,思想斗争怎能不激烈?但想到年轻人应当自己创业,国家又有许多惠农政策,回来肯定更有发展前途之后,林项霞于2010年8月毅然辞职回乡,由一个大都市白领变成了创业农民。
“刚回乡时,我不懂种地,不懂机器,感到管理真的很难……”林项霞说,她就请教爸爸,向种田人学,并动手实践,连“闺房”的花盆里也种着菜苗,逐渐懂得了机械操作和农事管理。林项霞把新的管理理念用到规模种粮中。比如林发忠管理承包田采用的还是派工、实误实记的生产队管理模式。林项霞就将企业管理办法用到承包田管理上,对差田包工不包产,好田包产包成本,超产全奖承包者。为适应规范化管理需要,2010年10月,她还招聘了3名大学生从事会计、物流、市场营销。针对原来种常规稻效益低的情况,她让爸爸试种了省农科院的“杭优3号”香米,并得到农业部门的支持,包装的“幸福乡村香米”1公斤卖到了24元。由于生产有机米的水稻大多种在山垄田,土地要平整,她与当地农民协商后,通过提高租金的办法,将目前的5年大田承包期延长到10-15年。她还准备到浙江农林大学进修三年,提高种粮生产管理本领……
见女儿管理有一套,6000亩承包田的效益也由之年的70多万元,增至100多万元,林发忠高兴地说:“等项霞实践经验丰富些,翅膀再硬些,我就把这副担子让给她挑了。”
兰溪严晓露:带着女友与父亲一起种田
4月4日上午,兰溪市最大的种粮大户严柏清父子与14位帮工一起,踩着泥浆将3天前经过催芽的300公斤谷子,在育秧播种流水线上覆盖营养土加工成秧钵,再将一钵钵秧钵播在田中。这是严柏清今年播种的第一批稻种。
今年56岁的严柏清,种粮突破了1500亩,仅播秧就分三四批,还有直播,忙得不亦乐乎。为了种好粮、多打粮,备耕时他花2万多元打了2口抗旱井,修好3000多米水渠,准备大干一场。严柏清种粮有信心,但缺文化,机械修理、肥料配比、新农技运用样样都求助别人帮忙。知父爱父的儿子严晓露,深深被父亲的行动所打动。2009年大学毕业后,严晓露已在嘉兴一家家具公司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上个月,他辞掉了工作,与女朋友一起回到兰溪家中,与父亲一起种田。
这天播种,是严晓露首次体验种田。早上开着电动工具车运秧钵,将加工好的秧钵一车车运到田间。他说:“父亲承包的粮田多,打好粮的决心大,使用农机也多,光有决心力气,没科学头脑不行,父亲的短板我来补。”在现场,他挽起裤腿,从父亲手中接过两钵沉甸甸的秧钵说:“打粮种粮技巧,我要向父亲学习,一辈子种粮当农民的决心我也下定了。”
在旁的农民严永林追问严晓露说:“大学生一辈子种田,你不怕累不怕脏?更不怕丢脸面吗?”严晓露十分干脆地说:“农民的儿子,读了几年大学就怕累怕脏,那思想上就不过硬了,种田怕丢脸,更讲不过去。”
双手长满老茧的父亲严柏清笑嘻嘻地对在场的农民兄弟说:“儿子下决心种田接我的班,这也是我的希望!我这个种粮大户后继有人了。”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