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上个世纪,丽水渔业一度力求通过产量增长实现当地渔业在全省地位的提升,结果事与愿违。痛定思痛,丽水渔业部门经过深入调研,意识到丽水的优势在生态、出路在特色,只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特色渔业,才能实现丽水渔业的跨越式发展。
于是,《丽水市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按照“绿色、特色、富民、和谐”的基本要求,立足区位优势,以绿色、特色产业为主线,促进渔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和绿色环保型”转变。近年来,丽水不断在水库渔业转型、养殖模式创新和特种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特色,让丽水的渔业经济顺利转型。
有机鱼跳“龙门”,每公斤3元涨到26元
过去的“伤心鱼”,如今变成了“致富鱼”,一条鱼身价的改变,带来了一个企业命运的转变,这是遂昌县乌溪江渔业公司发展有机鱼产业的成功写照。
遂昌县乌溪江渔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86年,前身是遂昌县乌溪江养殖公司,鲢鳙鱼是公司的主要养殖鱼种。“在上世纪90年代,公司通常选择每公斤40多尾的小规格鱼苗,一放就是几十万尾。僧多粥少,鱼自然养不大,养了一年还不到一公斤。”公司总经理周雄鹰回忆,“高产量小个头”的鱼在遂昌当地只能销售小部分,大部分以3元一公斤的价格贱卖。
2002年,公司队伍重组后制订了“两改一建”策略:“一改”是改变营销策略。把过去那种冬季一次性捕捞、集中销售改变为“冬捕夏卖”、“酒店直供”、“订单销售”;“二改”是改变生产技术,一方面加强捕捞技术的改革,另一方面将冬季捕捞的鲜活鱼以网箱暂养的方式暂贮下来,放在夏季市场青黄不接时分批上市;“一建”是创建品牌,即打造“湖山源”有机鱼品牌。
这三项措施改出了湖山鱼的产量,也改出了质量。2005年下半年,每条鱼起捕规格达到了3公斤。2006年6月,公司着手申报国家有机鱼认证。2007年1月,湖山源牌鲢鳙鱼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成了丽水市第二家获得国家认证的有机鱼养殖基地,当年售价就达到了每公斤21元,去年更是高达26元。目前,湖山源牌有机鳙鱼成了市场的抢手货,并实现了产品的订单销售,企业一举从原来的年亏损50余万元转变到目前年赢利200万元,
质量好了,品牌叫响了,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推广,做大湖山有机鱼经济?“公司认准餐饮才是最好的销售窗口,是产生最大效益的有效载体。”周雄鹰说,很快,丽水某知名餐馆看中了湖山有机鱼巨大的市场潜力,要通过连锁经营模式打造具有丽水本土特色的个性餐饮品牌,双方一举签订了5年的经销合同。
整合乌溪江、紧水滩、千峡湖三大水库13.04万亩水面资源,做大做强有机鱼产业,是《丽水市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个重点工程,该市计划到2015年,实现年产有机鱼3500吨以上,产值7000万元以上。目前,紧水滩水库云和境内库区生产的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青虾五种水产品再次通过有机认证,为打造有机鱼品牌做好了积极的准备。
“三段式”养殖,获利高出20倍
说到龟鳖养殖方法,不外乎温室养殖、水库养殖或者两者结合的“两段式”养殖法,不过云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独辟蹊径,创新了“三段式”养殖法,使得龟鳖的品质更近似于野生。
据云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卜伟绍介绍,“三段式”养殖法即“温室+池塘+水库网箱”的养殖模式,通过第一阶段的稚幼鳖温室培育期、第二阶段的鳖种土池微流水养殖品质优化期和第三阶段的成鳖水库网箱养殖品质精品化调控期的合理配套,形成了一套先进、完善的中华鳖生态养殖实用技术,把现代设施渔业技术与生态养殖方式结合起来,提高了中华鳖苗种培育的成活率和产品质量,目前,该合作社的生态鳖市场价卖到了每公斤160—240元。“2008年,我们温室养殖甲鱼,放养量12.22万只,利润52万元,平均每放养1只甲鱼获利4.26元。2010年‘三段式’养殖法投入生产试运行,放养量1.89万只,利润120万元,平均每放养1只甲鱼可获利63.49元。”卜伟绍说,两种养殖模式一对比,就充分展示出了“三段式”养殖法的优越性。
据介绍,目前,合作社的产品已经注册了云河牌生态鳖商标,并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网站。为了使“三段式”养殖法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近期,他们又开始探索甲鱼流水养殖和稻田生态养殖模式,并计划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甲鱼的生态养殖,使云河牌生态鳖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鳖。
近年来,丽水渔业产业还涌现出了不少好的典型,如“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稻鱼共生”种养模式,高山薄壳田螺的稻田养殖、稻田泥鳅养殖、莲田养鱼、小水库鳙鱼高效养殖等,这些模式均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实现了产品提质、生产增效。它们的成功实施,为丽水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溪鱼”开发出成效,小鱼做出大文章
“溪鱼”,是丽水当地消费者对溪流性经济鱼类的总称。在瓯江流域,“溪鱼”不但品类繁多,而且资源蕴藏量丰富,位居华东之首,产品热销于丽水、温州等地。而丽水众多的“溪鱼”餐馆生意红火,已经成为丽水餐饮业的一大亮点。在二十世纪,由于推崇“精养高产”的养殖模式,生产单位对“溪鱼”这类小型经济鱼类根本不屑一顾,一些个体大、生长快且对水质要求不高的鱼类新品种特别受欢迎。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全球性绿色浪潮的兴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著鱼类的开发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丽水的“溪鱼”开发工作也由此拉开序幕。
据丽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黄富友介绍,为了把丽水的这一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从2001年开始,丽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先后开发了倒刺鲃、唇鱼骨、斑鳜等品种,人工养殖也得到迅速推广,目前养殖产量已经达到2000多吨。去年,遂昌县九龙茂源石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又成功繁育光唇鱼苗种200多万尾。该项技术的突破,为丽水“溪鱼”养殖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黄富友说,在研究推广“溪鱼”人工养殖的同时,丽水的“溪鱼”增殖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几年,“溪鱼”系列品种作为资源增殖的主要品种被大量放流到瓯江水系,仅去年就投放了956.6万尾,主要河流、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正在逐步恢复之中。
打造“溪鱼之乡”是丽水2005年以后就提出的口号,“十二五”规划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首先是发展“溪鱼”养殖业,到2015年实现年产量4000吨的目标;其次是结合丽水《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开展资源增殖,促进瓯江鱼类资源的恢复与增长,使“溪鱼”成为捕捞的主要对象;第三是挖掘丽水传统的“溪鱼”文化,结合“溪鱼”餐饮业品位的提升,为“瓯江文化长廊”工程增添新的内涵。现在,丽水“溪鱼之乡”这一区域品牌的打造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