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仁杯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今年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详细了解《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近日,记者采访了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机构有关负责人。
我省将大力建设商业化育种体系
问:我省目前种业发展的现状如何?请介绍一下《意见》的出台背景。
答:粮食安全靠科技。种子是一种资源,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点。我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我省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米袋子”,唯有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推广优势良种,提高单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的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良种供应能力和种业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一大批优良农作物品种享誉全国市场,为粮食连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我省种业自2000年开始加快了市场化步伐,但是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一些长期存在的弊端,如科研育种机制不活、竞争力不强、良种繁育基地不稳、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种业如果不加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影响到我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正是在此背景下,我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精神,于今年2月份制定出台了这个《意见》。
问:与国务院出台的《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相比,我省出台的《意见》新增了哪些亮点?
答:我省出台的《意见》,是在国务院出台的《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提高。一是覆盖范围广。国务院出台的《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主要针对农作物种业,而我省结合实际,不仅包括农作物种业,还扩大到了林木、畜禽和水产种业等。
二是建设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力度大。《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其开办的种业企业完成“事企脱钩”,引导科研院所的商业化育种资源通过单位转制、兼并、人才流动、成果转让等途径向企业集聚。鼓励由财政资助科研机构创制的育种材料和培育的新品种,通过品种交易平台进行市场挂拍交易,促进科研院所和高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
三是种子生产的扶持力度大。《意见》率先在全国提出完善实施水稻良种订单生产奖励政策,并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杂交稻制种农户奖励标准,还针对我省杂交稻省外制种面积比重较大的情况,首次提出今后将逐步开展省外良种繁育基地补助,鼓励种业企业到省外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以加快我省种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十二五”,打造3-5家现代种业集团
问:我省现代种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打造3—5家育种创新能力强、生产技术先进、市场营销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现代种业集团和20家左右区域性、专业性种业龙头骨干企业;同时,大力实施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到2015年选育180个左右新品种(系),其中100个以上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并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20个成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成50万亩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种子种苗生产基地,重点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实现种子种苗商品化率和主导品种覆盖率均达70%以上。
问: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实现上述目标,省农业厅将采取哪些重要措施?
答: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立足当前,省农业厅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一是着手建立育种材料和新品种转让公共交易平台。按照公开、公平、竞争和加快成果应用以及公共财政资助获得的成果公共享用的原则,会同省科技厅等其他部门加快构建公共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商业化育种资源和成果效用的优化。
二是统筹资源,加大对种业的投入。当前我省对种业的投入渠道比较多,如财政、科技、农业等部门。今后,省农业厅将统筹资源,逐步整合现有扶持资金,调整投资项目结构,进一步突出扶持重点,带动全省种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突出重点,加大扶持优势种业企业的力度。今年省农业厅将着手制定种业企业培育方案。重点在商业化育种、繁种基地、品种区试审定、资源和人才引进、育种试验经费投入等方面对龙头骨干种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督促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做大做强我省种业。
四是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浙江瓜菜种业交流会,打造种业展会品牌。着重开展我省瓜菜新品种展示交流交易。今年五月份即将召开的第四届瓜菜种业交流会上,将首次举办以瓜菜种业发展为主的成果展和品种权交易签约仪式,促进农作物新品种交流、交易。
浙江种业大发展遇良机
问:《意见》制定了哪些利好种业的政策?对我省今后种业发展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一是加快推进联合育种攻关,促进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品种是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和部分种业大省相比,我省的种业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种业科研和企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育成的突破性品种还很少。《意见》提出了要加快推进多学科联合育种攻关,组建粮油和农业十大主导产业等12个多学科跨单位的育种攻关协作组,增强育种科研合力。省里已决定每年新增一定额度的科技育种经费,设立专项用于这些作物的育种攻关。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种业企业的发展。我省现有种业企业的数量不算少,仅农作物种业企业就有100多家,但是企业的实力还比较弱,规模还比较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意见》明确支持优势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要求企业注册地政府要优先将原有种业生产经营性资产依照有关政策通过多种形式注入种业企业;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种业龙头骨干企业在信贷、融资、税收等方面享受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鼓励科技资源向种子企业流动,支持企业建立育种基地等。这一系列的政策对企业发展来说,都是利好。
三是加强繁种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我省自然灾害多,近年来制种成本在上升,劳动力成本、用工成本、租地成本等都在涨,良种生产和制繁种基地建设始终面临较大压力,如何稳定我省的农作物制繁种基地,既是种子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保障我省供种安全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意见》提出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作为今后种业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并要求各地要加大基地补贴、项目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种子储备制度。
四是强化市场监管,提升我省种业市场监管能力。《意见》提出不但要依法强化、规范各级种子管理机构,明确其具体承担种业行政管理职能,还要加强品种试验、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管理技术手段的建设,保障种子市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