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过后,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犹如一阵春风吹醒了冬眠的大地;清明一过,浦江又出台了六大扶农政策,如一场春雨滋润了种粮农民的心田;一系列扶粮、助农、惠民政策,也激发了当地一些有识之士在农业领域的创业热情。于是,承包几十亩、数百亩、上千亩农田的种粮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宛如五彩缤纷的春花争先恐后地绽放于和风细雨的春天里——
包田种粮,他们乐在其中
赵理兴:从农机手到种粮大户
前吴乡罗塘村的赵理兴原来是位拖拉机手,元宵未过,他就开始走村串户,不是为了联系运输业务,而是了解、掌握邻近村民的土地抛荒、流转、耕种等情况,以承包更多的土地,扩大今年的粮食种植面积。
赵理兴虽然从事运输行业20多年,但自己的责任田从没抛荒过,每年的春播、夏耕、秋收、冬种之际,他就谢绝运输生意,拆下拖斗,装上旋耕犁,主动为当地农户和周边村民从事机耕服务,农忙忙耕田、农闲跑运输成为其雷打不动的一条从业准则。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种惠农扶农政策力度的加大,赵理兴对从事农业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从2008年起,赵理兴就开始将本村愿意流转的所有抛荒田,全部承包下来种水稻,除草、机耕、催芽、播种、灌水、施肥、除虫、防病一丝不苟。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满目苍凉、杂草丛生的抛荒田,全都长出了金灿灿、沉甸甸的稻谷。首战告捷。凭着自己是农机员的一技之长,赵理兴又在县农机部门的帮助下,投资50余万元,先后添置了拖拉机、插秧机、粮食烘干机等8台农用配套机械设备,流转了罗塘、马桥、塘里金等4个村 200多户农户的500多亩土地,成立了浦江理兴粮食专业合作社。在扩大种粮面积的同时,赵理兴还十分重视科学种田,在全面实施统防统治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提高粮食单产。去年秋,他栽种的“甬优12”单季晚稻,亩产量达到888.7公斤,创下了浦江县粮食单产的新纪录。
蒋玮:从房地产商到“田老板”
今年春耕以来,浦江西部山区的杭坪镇传出一大新闻:在东北从事房地产的老板——蒋玮,正在千方百计流转土地,争当种粮的“田老板”。
杭坪镇杭坪村的蒋玮近10年来一直在黑龙江从事房地产行业,经营得红红火火。2010年春节,他回家探亲时发现:村口的一大片良田因故抛荒。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家乡的土地有着浓厚感情的蒋玮,对此一直难以释怀。在了解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后,他毅然决定投资农业。去年,他就将村口的这片150余亩的抛荒田承包了下来,聘用了4名“老田兄”来管理,待到开镰收割时,平均亩产将近400公斤。首战告捷的蒋玮从县农业局获悉今年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粮油生产的相关扶持力度后,种粮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到日前止,我已流转了1030亩土地,登记注册了注册资金为500万元的壶源江稻米专业合作社、订购了8万多元的1台中型拖拉机和2台7万多元的插秧机以及与其配套的收割机、烘干机等一批农用机械设备。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的惠农政策表明:投资农业大有希望。因此,下半年我打算去东北组建几个万亩粮食基地,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也能品尝到有滋有味的东北大米。”对于下一步种粮打算,蒋玮满怀信心。
杨利生:从种植药材到大米专卖
连日来,浦南街道三村的种粮大户杨利生满面春风,因为在他希望的田野上早已生机盎然。房前:130亩早稻田机耕完毕,待种;屋后:练苗棚内500公斤“金早47”早稻种子的秧苗长势良好,待插;门口:拖拉机、插秧机检修一新,待发。
杨利生原来从事药材种植,2008年春,他调转方向,通过向村民流转土地开始从事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但随着种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一条往日刷在墙上的“毛主席语录”令他茅塞顿开,于是,他又多方筹集资金,先后购置了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种粮的面积也由当初的150亩,增加到今年的1100亩。
俗话说:会做不如会算。杨利生通过分析市场行情后认为:将粮食加工成大米后出售比单纯售粮经济效益要高得多,而现在居民对粮食的需求,已从当初的吃饱向当今的吃好转变。于是杨利生又在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提升大米品质上下功夫、做文章,并在添置了一台24千瓦的辗米机的基础上,申请注册了“利水源”商标,去年底,他又安排女儿在县城开了一家以经营自己品牌大米为主的专卖店,生意十分红火。
张根庆 金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