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浙江供销

复混肥新标准为何越来越低

  今年5月1日开始,备受业界关注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新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适用于以人及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等有机物料经过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添加无机肥料制成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不适用于添加腐殖酸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企业质疑:新标准降低门槛阻碍行业发展
  针对新标准的补充要求,国内一些企业提出了几个问题。
  问题一:含量标准降低。新标准规定:“有机质大于等于15%,氮磷钾养分含量大于等于25%”,对比旧国标中的规定“有机质大于等于20%,氮磷钾含量大于等于15%”,有企业认为这变相降低了有机无机肥料入市的门槛。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会是市场上有机无机产品鱼龙混杂,消费者购买到劣质有机无机肥料的几率增加,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有机质含量要求的降低,是否会导致厂家采用更为低劣的有机原料,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以降低生产成本,如果监管不力,势必会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
  问题二:水分标准降低。新标准中的水分标准为不大于12%,而老标准是不大于10%,企业笑称这是卖肥还是卖水?而且水分这么大,根本造不成颗粒,即使勉强造成颗粒,也易粉碎,而标准还要求造粒,存在自相矛盾的嫌疑。
  问题三:肥料必须是颗粒状或条状。有机无机本身就是长效肥,不造粒的效果更好,而且成本还比较低。造粒后,很多营养反而容易损失,而且更多营养元素难以添加进去。
业界专家:科学施肥才是大势所趋
  针对企业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全国有机肥专业委员会主任沈其荣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有机质含量的降低是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的结果,当前很多优质有机肥原材料的有机质含量小于20%,而以其为原材料时,生产厂家为了达到标准就不得不在其中另外添加高含碳量的原料,如褐煤、木屑等,这对产品质量提升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在新标准中,就将有机质含量调至15%。
  而针对当前的新国标,沈其荣直言:10年前,在国家推广氮、磷、钾含量为三个15%的复合肥时他就曾强烈反对,因为“这完全是浪费肥料资源。没有任何一块土地对氮、磷、钾的需求会如此平均,肥料的配方调整还是要依据科学的测土配方来确定。现在推广有机-无机复混肥,同样希望能够相互配比科学。不希望里面的养分标准过高,而且从生产工艺上也是不可能的。”他指出,针对中国目前的土地状况,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氮磷钾含量不能过高,否则其中没什么有机含量,也就变成无机复合肥了,这样对改良土壤,促进植物根系成长都是不利的。从学术角度讲,他建议,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氮、磷、钾控制在15%,最高不要超过25%,这比较适合我国大田作物需要。
  其次,针对水分标准降低和必须颗粒化,沈其荣分析说,对有机-无机肥来说,其中的活性微生物对肥效起很关键的作用,而如果水分要求太低,产品就需要烘干,从而将微生物杀死,大大影响肥效。而产品如果不造粒就会成为粉状,这样不仅容易被风吹跑、流失快,而且还不好使用。所以新标准将水分含量降低,并要求产品颗粒化,这既是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肥料生物效果,是完全科学合理的。
活化腐植酸难以界定,争议令标准实施一等三年
  新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国家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及国内部分生产企业共同参与起草完成。发布时间为2009年4月7日,原定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后因种种原因一拖再拖,直到3年后才得以实施,这其中与国标制定范围中是否含有腐植酸有很大关系。
  在旧国标中,有机-无机复混肥是将腐植酸涵盖在内的,按照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相关人士的解释,推迟的原因是有专家针对标准中的腐植酸提出了不同意见:首先,腐植酸不是有机质,只是一种土壤改良剂;第二,市场上的产品中所含腐植酸是用泥炭、草炭、风化煤、褐煤代替的,没有经过活化,没有经过物理或者化学反应,施用后存在风险;第三,标准中加入腐植酸以后,企业可能会产生腐植酸是一个发展趋势或者是一个高端产品的错觉,厂家就会放弃用动物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秸秆、味精辅料等作为原料,这样会造成垃圾、工业废弃物的大量堆积,引起大的环境问题。
  但是,学术界不同的声音导致的标准延迟并没有将争论结束,最终的结果是:新标准明确提出,“本标准不适用于添加腐植酸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在我国,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土壤中的有机质逐渐减少,有机肥的施用能大大缓解化肥给土壤带来的冲击,提高土壤肥力,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业内人士表示,新标准已出台实施,但对于一些企业的质疑,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些具体细则,进一步解释指导国标的顺利实施,同时,针对新国标门槛降低,也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为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张 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