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是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一项特色农业产业。全镇种有万亩双季茭白,是当地种植户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受年初长时间阴雨天气影响,今年头陀茭白大量减产,农户为此也是担忧不已。但茭白上市后,当地却传来低产高收的消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笔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茭白“小年”减产不减收
5月17日上午,在头陀分水村田头,不少茭白种植户正忙着向贩销户出售茭白,场面虽然没有往年那么火爆,但是农民们的喜悦之情还是溢于言表。
笔者见到农民解云国的时候,他正和几名雇来的小工熟练地将茭白剥壳、清洗,说起今年的茭白收成,解云国笑着说:“产量不高,但价格卖得很好。”
解云国在当地种植茭白有10多年之久,今年他共种植了5亩半茭白。在年初,持续一个多月的阴雨天气让解云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当时正值茭白生长发育期,缺少光照的茭白面临减产风险。
解云国的担忧不无道理,在大棚茭白上市之后,整个头陀茭白生产基地里茭白的产量比去年下降了约20个百分点。然而令茭农们意想不到的是,今年的茭白收购价却要比往年都高一些,虽然每天的茭白收购价都略有不同,但整体保持在每公斤10元左右。
解云国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往年的茭白产量,他种植的茭白亩产量1000公斤,今年产量有所下降,但也能维持在800公斤;往年茭白的收购价在每公斤6元上下,但今年的收购价却达到每公斤10元左右。这样一折算,农户的收入相比往年不减反增。“另外,人工成本也下降了。”解云国说,按照往年的产量,他需要雇佣5—6名小工,而今年他只需雇佣3—4名小工就能完成茭白收获。“这么高的价格是我从未遇到过的。”在分水村一处茭白收购点,来自临海的贩销户蒋勇告诉笔者,他在头陀收购茭白已经有15年时间了,今年3月来头陀的时候,正值茭白收购价处于最高时期,价格一度破历史地达到了每公斤16元。
畅销源自品质提升
柑橘、芋头、枇杷……近年来,黄岩遭遇过不少农产品卖难问题,但在头陀茭白种植户的印象里,茭白产业一直都是一枝独秀。
据当地一些农民回忆,头陀茭白种植历史要追溯到30年前。但当时大部分处于自给自足状态。10年之后,茭白种植在头陀逐渐形成产业,种植规模也开始逐年增大,到目前为止,头陀茭白生产从业人员已经有近万名。
之后的20年时间里,头陀茭白几乎没有遭遇过滞销问题,收购价格一路走高,尤其是近3年里,头陀茭白的收购价屡创历史新高。
针对头陀茭白的畅销现象,头陀镇副镇长陈建伟认为,头陀茭白胜在品质,而生产出高品质茭白则要归功于当地的天时、地利及人和。
笔者了解到,茭白生长期间,气温升至5摄氏度以上时开始萌芽,生长期间的温度需要在15至30摄氏度左右,而孕茭的适温则在20至28摄氏度。在头陀,自然气候完全能满足茭白的生长发育,这也为当地种植出高品质的茭白提供了先天条件。
有了自然气候作保障,要孕育出高品质的茭白还离不开优良的水质。在头陀,江北渠道和元同溪两支水系贯穿整个茭白基地,而两大水系远离工业污染,为茭白生产提供了洁净的水质。另外,头陀茭白种植基地的土壤大多为沙壤土,由于茭白的根系基本位于20厘米以内的浅土层,这样的土质非常适宜茭白根系的扩张。
30年的茭白种植历史让头陀农民们初步掌握了茭白的种植技术,加上农业部门的精心指导,每年的培训会和田头指导让头陀的茭农受益匪浅。每到茭白上市期,来自各地的贩销户云集头陀,农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茭白的销售问题。
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依靠茭白产业,头陀不少农民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富裕起来的农民也明白一个道理:茭白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生态环境,所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也成了大家的共识。
在以往,田里的茭白收割之后,茭白叶就被遗弃在村头田间。最近几年时间里,这一现象得到了改观,部分村民对茭白叶进行回收利用,将叶子晒干之后用于畜牧业的饲料或是制作肥料。
在离头陀茭白生产基地一山之隔的白湖塘村,村民们欣喜地发现,最近两年在山上栖息的白鹭越来越多。傍晚时分,数千只白鹭觅食回巢,整个山顶白花花一片,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正在逐年变好。
施建文 林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