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考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话题。其实,高考并非中国特有,不少国家每年都会在某个时期进入“高考时间”。在紧张的高考备考中,我们不妨轻松一下,聊聊并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洋高考,看看国外的高考是怎么样的?
日本:高考要考两轮
在日本,学历会影响到其职业的好坏和薪水的高低。日本人比较看重东京、京都等老牌国立大学,日本政府和不少一流大公司经常仅限于在名校中招聘新人。于是,在日本有“四当五落”的说法,意思是如果每天拼命学习只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大学,要是多睡1小时,就会落榜。
报考公立大学的学生要参加两轮高考,第一轮是全国性考试,不分文理科,大部分公立大学设立了最低分数线。成绩公布后,考生可向心仪的大学提交报考申请,参加第二轮考试,两次考试都合格了才能顺利进入大学。
在日本的高考现场,几乎看不到家长的身影。高考当天,大部分考生和监考老师都会穿黑色衣服。据说,打扮得太花哨的人大都心虚,对高考没有信心,为了给自己鼓劲,黑色几乎成了考生的统一标志。
美国:要考智力题
美国不实行全国大学入学统考,对中学生申请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学业能力评估考试”(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ACT),均称为“美国高考”。
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考试内容类似于智力题,千奇百怪,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如:“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等。在美国,一些初中生也常进入考场“小试牛刀”。ACT考试一年考5次,只要选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即可。ACT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考试科目有英语、阅读、数学、科学四门。
美国学校录取不拘一格,高中的成绩单、教师或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推荐信、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等都是学校考虑的因素。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能上大学,所以学生根本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备考,家长也不会施加压力。
韩国:“比死刑还残酷”
韩国高考全称“大学修业能力考试”,考生要在一天内考完4门科目,然后经过层层面试才能被录取,被媒体戏称为“比死刑还要残酷”。一般高中毕业生考取大学比例为80%。特长生通过“特别选考”进入大学,占15%,有些大学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前录取,占5%。试题以教科书内容为主,涉及领域广,难度也大。因此,上各种补习班及请家教的情况十分盛行,于是有了“课上睡大觉,补习班上拼命学”、“重读更利于高考”的说法。
韩国十分重视学历,对多数考生来说,考上首尔国立、高丽和延世这三所大学,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人生成就。有了名校的出身,就意味着可以拥有遍布政界、商界的庞大校友网,连婚姻行情也会看涨。
韩国高考在每年11月中旬举行。高考当天,商店调整上班时间,减轻交通拥堵状况;驾驶员不得在学校附近鸣喇叭;驻韩美军则要停止实弹演习和航空任务。
澳大利亚:考试科目可自选
高考科目在11年级(相当于高二)确定,由学生自己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高考科目按难度分级,选择高难度系数科目的考生,可以加分。学生可从近40门课中选择五门,院校再根据学生全年的平时成绩以及最高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学生凭借这两个成绩申请大学。
各州针对不同区域的高中生有不同的大学录取条件。例如,昆士兰州地区的大学,针对本州高中毕业生,不需高考,只需看平时成绩。如果学生在新南威尔士州读大学,则看重的是学生的高考成绩。
各大学针对部分竞争激烈的学位专业,录取条件也会有所提升。例如,学生有意申请大学医科课程,大学会看重学生高中课程是否涉及医学相关范畴,高考分数达到98分以上,其他科目在80分以上,才有录取机会。
西班牙:单词看不懂,老师会解释
西班牙的高考制度由必修课和选修课考核组成。必修课考核占高考成绩40%,其余60%则来自高中平均成绩。选修课考核可在总成绩的基础上加4分,学生所能考到的最高分就达到了14分。选修部分对热门专业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修课包括西班牙语、哲学或者历史、外语。选修课可以任选一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等。西班牙高考题量少,考试强度小。数学只有4道题,英语也只有三种题型——阅读理解、完型填空和命题作文。
西班牙高考的考场气氛轻松,考生如对试卷有疑问,可以向监考老师咨询。如学生对词语不理解,老师会告诉他们确切含义。但如发现有考生作弊,立即取消其考试资格。
(摘自《新快报》 谭嘉颖/文2012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