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十二五”,宁波要“书写”现代渔业新篇章

  □本报记者 姚力丹
  宁波,三面环海,拥有1562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和三门湾、杭州湾、象山港三个天然海湾,内陆江河水网纵横,湖塘水库棋布,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使其具有发展渔业的得天独厚条件。
  如何用好这片蔚蓝的资源,实现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宁波市“十二五”现代渔业发展规划》为该市未来渔业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张宏伟蓝图:“十二五”期间,宁波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渔业技术装备,健全渔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使宁波现代渔业产业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
“海洋牧场”让百姓吃上鲜活海珍
  今年2月,象山港强蛟群岛白石山的北侧海域被投放下了一批特殊物质,其中有废弃的渔船、石油钻塔、混凝土碎石等,这可不是往海里倾倒垃圾,而是营造人工鱼礁,目的是给海洋生物营造一个适合生存的海底家园。
  这是宁波市建设“海洋牧场”的举措之一。2010年底,宁波市“海洋牧场”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按照规划,宁波将通过10-20年努力,投资15亿元,在沿海建设象山港“海洋牧场”试验区、渔山列岛“海洋牧场”综合示范区等六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牧场”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辐射整个宁波近岸主要海域。据了解,今年以来,宁波已先后在象山港海域投放了价值155万元的人工鱼礁1015只。
  《宁波市“十二五”现代渔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宁波将依托象山港、韭山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渔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通过工程和生物技术,有计划地选择海域营造海洋经济生物适宜的生长环境,重点建设象山港、渔山列岛和韭山列岛三个“海洋牧场”核心示范区。
  有了“场地”,就要迎接“主人”了。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宁波将在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移植大型海藻60公顷,底播贝类苗种2000万颗,放流各类鱼苗1000万尾;在渔山列岛“海洋牧场”开展鲍鱼、海参等海珍品底播增殖,增殖放流名贵岛礁性鱼类,将其建成鲍鱼、海参等海珍品和石斑鱼、条石鲷等名贵岛礁性鱼类增养殖基地;在韭山列岛海洋牧场增殖放流岱衢族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鲳鱼、梭子蟹等优势种类,以此保护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江豚和繁殖鸟类及与之相关的海洋岛礁生态系统。
  宁波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海洋牧场”在保护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还能让爱吃海鲜的宁波人吃上更多的鲜活海珍。试验证明,1立方米“海洋牧场”比一般海区平均每年多增加10公斤资源量,同时,“海洋牧场”是一种纯自然的养殖方式,可以保证品质。“‘海洋牧场’建成后,宁波生态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比重将由现在的10%提高到40%,增殖资源的回捕量将由现在的每年约3000吨提高到3万吨。”该局负责人说,这意味着鲜活的大黄鱼、野生的海参、珍贵的鲍鱼、东海乌贼等都将在今后成为居民餐桌上的家常菜。
水产加工业向价值链高端演进
  走进象山石浦镇,可以清晰地闻到海风中飘来的浓浓鱼腥味,由于北连舟山渔场,这里成了有名的“海鲜王国”,盛产石斑鱼、带鱼、黄鱼、梭子蟹、蛏子等各种经济鱼类、贝类。
  简单的捕鱼、卖鱼曾是石浦镇渔民生产的唯一方式,然而,如今这个小镇上的渔产业正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水产精加工成了渔民增收致富的新法宝。走进刚刚落成不久的石浦水产品工业园区,只见这里厂房星罗棋布、商贾云集,飞日、锦海、裕天、超星、香溢等数十家水产品精加工企业已先后落户园区。
  在这里,通过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一条鱼的价值会“裂变”3倍以上:裕天海洋生物科技公司引进世界领先的低值鱼粉加工技术,可年加工4万吨海洋鱼浓缩蛋白粉、5000吨鱼氨基酸和3000吨不饱和脂肪酸,让低值鱼和水产品下脚料生产出了价值提高几十倍的生化产品;宁波超星海洋生物制品公司则攻克了东海乌参重金属脱除、海腥味去除等关键技术,让这种乏人问津的海产品成为了高档酒店的珍品佳肴;海浦生物公司则利用水产加工的下脚料,研发出鱼蛋白有机液肥,不仅价格是下脚料的10倍,而且很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产品远销新疆等地。
  通过水产精加工、延伸产业链,石浦水产品市场的价格前所未有地显示出了十足的“牛气”,按每公斤鱼价拉动0.4元至0.6元计算,石浦水产品工业园全年可为渔民增收上亿元。目前,园区内已建成水产加工企业45家,全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出口创汇4200万美元。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宁波将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以特色、优质、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为重点,培植和引导一批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水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和提升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北仑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孔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和崇寿农业食品加工园区等水产品四大加工园区,发展鱼糜及鱼糜制品、海洋捕捞低值水产品、虾蟹类产品、藻类产品、饲料和海洋保健及药物制品等十类主导产品。到2015年,形成一批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十个国家级著名品牌,实现水产品加工总产值90亿元,水产品加工比率达65%,基本接近先进发达国家水产品加工比率。
设施化生态化助推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宁波红升水产养殖公司的黄庆宏20多年前并不曾想到,从土塘起步搞水产养殖,如今能用保温钢架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前年投入666万元形成的70亩设施渔业,当年总产值就有750多万元,比往年增长82%。”黄庆宏告诉记者,采用保温钢架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后,即使棚外北风呼啸、天寒地冻,配备了各类监测设施的棚内也是温暖如春,原先一年只能养一茬,现在能养三茬。
  如今在宁波,现代化养殖技术正在遍地开花,不仅南美白对虾搬入“空调房”,梭子蟹也住进了“别墅”,产量增加10倍。在宁波鑫亿鲜活水产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基地可以看到,梭子蟹住的“别墅”是一只只蓝色塑料箱,沉在近千平方米的养殖池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批住“别墅”的梭子蟹是前年在宁波大学生命学院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试养的。“采用这种养殖方式,可避免传统养殖中梭子蟹自相残杀和生长期实时监控难的问题,提高梭子蟹的成活率,亩产可达到600至1000公斤,与传统养殖相比,增产近10倍。”该基地负责人介绍说。“渔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渔业的一大支柱。”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该市用于设施渔业的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总投资超过2.68亿元,总建设规模达6.93万亩。目前,类似“别墅”、“空调房”的池塘,约占全市池塘养殖总面积的18.9%,养殖经济效益平均提高15%以上。
  与此同时,宁波市还大力发展生态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开展了水产与水生经济动植物共生等复合生态养殖系统推广试验。象山县新桥镇石昌鱼种场的负责人潘仁照告诉记者,2009年,他的鱼种场开始尝试“虾—草—牧—菜”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原本526亩的养殖塘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农庄,农庄内大白菜、西兰花、豌豆、牧草等农作物一应俱全。“在养殖塘内种农作物不需施肥也不需打农药,遗留在塘内的鱼虾粪便是农作物最好的肥料。同时,沉积在塘底的污泥转化成养分被农作物吸收,不用清淤就改善了养殖塘内的水质环境,既节省养殖成本又增加了效益。”老潘说,采用生态养殖后,养殖场每年至少增收30万元,平均每亩增收400元至500元。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介绍,当地将大力推进养殖池塘保温大棚和工厂化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工厂化养殖,加快推进水产苗种培育设施改造,推广应用节水、节能型水产养殖设施和技术,全面提高水产养殖设施化水平。到2015年,全市工厂化养殖要达到3万平方米,标准化水产养殖节能保温大棚示范5000亩,新增标准化池塘改造1000公顷,改造完成10家水产苗种场水处理设施,并建成1个现代水产种业综合示范园区和1个现代设施渔业综合示范园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