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科技阳光照耀浙江田野

省党代表热议农业科技

  □本报记者 袁卫 姚力丹
  6月6日,备受全省广大党员群众瞩目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在杭州隆重开幕。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创业创新,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今后5年,我省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进一步做优农业。参加会议的党代表们纷纷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农业科技为主题,在听了党代会报告后,更坚定了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力度,全力推动浙江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
让农民用上更多更好的先进技术
  党代表吕萍是临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这是她第二次参加省党代会。近30年来,她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帮助农民增收,并先后获得杭州市农业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20多项,被称为临安市农业系统的“好大姐”。
  说起农业科技,吕萍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农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海拔850米的临安市高虹镇林家塘村为例,以前,由于高山缺水,加上村民缺乏技术,大家只能靠砍毛竹、晒笋干赚一点钱,每年的人均收入只有四五百元。后来依靠农业科技进村,通过喷滴灌技术,解决了高山作物灌溉用水问题,又通过高山反季节花卉种植技术的推广,使该村发展成为临安市高山花卉第一村,人均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十几倍,花卉产业的收入占村里年人均收入的60%以上。
  吕萍说,过去5年,临安的农业依靠科技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5年,她希望省里有些政策能够综合考虑山区和平原地区在地形地貌、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差距,在有关农业科技项目方面给予倾斜,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上给予更大支持,让农民能够用上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让更多农民靠科学种瓜致富
  褚富宝是嘉兴市余新镇余西村褚大姐甜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她头上有很多光环: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等。但是,她最看重的,还是农民送给她的“褚大姐”这个称号。
  褚富宝从1998年开始种甜瓜,凭着不服输的钻研精神,她从一个“门外汉”成了种瓜的行家里手,在她的带领下,如今余新镇余西村甜瓜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150人,农业产业化甜瓜基地已成规模。“2004年,我们在嘉兴首创了瓜稻轮作的新型种植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褚富宝说,通过瓜稻轮作,甜瓜一年收入有1万多元,晚稻也有500公斤左右的产量,真正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现在,该模式已经在当地得到了大力推广。
  利用农业科技增产增效一直是褚富宝努力的方向,在合作社科学种瓜方面她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今年3月,她开通了微博,本来只是写写种瓜日记,后来发现这是个传播农业科技的好途径,于是她的微博成了瓜农们学习先进科技的好帮手。现在,她拥有300多位“粉丝”,几乎清一色是种瓜的农民。
  “科学种瓜的效果很明显,但是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却有一定难度。”褚富宝说,希望政府能够对合作社在科技立项、品种推广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我最大的愿望是,更多的农民能够通过科学种瓜致富,瓜稻轮作这一新型种植模式能够更大范围推广”。
发展生态农业信心更足
  党代表何德兴是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党委书记,作为一个连续5届全票当选连任的村党委书记,何德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就算在杭州开党代会期间,他的手机也是响个不停,他自己都记不清这几天已经“遥控”解决了村里的多少大小事情。不过,他最关心的,还是村里农业生态园的发展。“义乌商品经济发达,农民大多经商,容易出现季节性抛荒现象。2007年,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占地500亩的农业生态园,由藕博园、瓜果基地采摘区、休闲观光、餐饮区四部分组成,是集科研生产、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何德兴说,在新时期发展农业,必须突破传统思路,依靠现代科技,走精品农业道路,生产绿色、有机的新品种、反季节瓜果蔬菜,才能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目前,七一村的农业生态园已经成了义乌市民观荷花、赏奇石、摘瓜果、品美食的理想去处,村民们也从中受益良多,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800元。“听了赵书记的报告,我们很受鼓舞。”何德兴说,回去后,他将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利用推广,在农业生态园内引进更多新品种,开发更多新产品,将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七一村打造成义乌的后花园。
(下转第2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