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通讯员 吴小樟 沈玲
台州市供销合作社改制后几乎是“零资产”,但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仅去年一年,它的总经营收入就达到了6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7%,实现利润5260万元,比上年增长78%。更让人惊喜的是,它连续11年被评为全省供销社系统先进集体,连续8年被评为台州市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去年,它又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确定为我省唯一一个改革发展联系点。
这一前一后的变化来自哪里?台州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吴为民的一席话也许对此作了最好的注解。他说,2001年改制后,我们就提出了“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为农服务。为农服务是供销社存在于社会的理由,而经济发展则是供销社提升的基础,又能更好地为农服务。
正是循着这种思路,台州市供销合作社才得到了持续发展,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飞跃。
思路决定出路
发展战略确定后,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充实、细化操作内容。
2003年,面对改制后支离破碎、经营萎缩、有名无实的供销社基层组织,台州市供销合作社提出了重组改造基层供销社的“四个新”,即新的理念、新的区域、新的机制、新的工作内容,并及时召开现场会。当时,由于各地情况不一,观念难以转变,基层供销社重组改造进程缓慢。
2005年,台州市供销合作社又提出了“三个一”,即把基层社按照一个企业来办,按照一个特殊的为农服务组织来办,按照一个服务终端来办,并称之为从初级社到中级社,再到高级社。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基层社建设再次搁浅。
2007年,为了推进基层供销社规范化建设,台州市供销合作社制定了基层供销社规范化的“四化”标准,即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连锁化、社有资产股份化、工作内容实质化。几年下来,基层社形象有所改观,但经营业绩、服务效果有限。
经过种种努力,基层供销社仍难以起死回生,怎么办?
台州市供销合作社想到了另辟蹊径。2008年,他们又率先提出发展“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即组织凝聚力——供销社在专业合作社中有一定的股份,一般为20%左右,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起到凝聚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心的作用;品牌影响力——专业合作社在该产业中带动作用显著,品牌意识强,并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以上标准,获得市级名牌以上证书;发展后劲力——专业合作社销售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经营业绩优良,社会效益显著,对社员进行二次返利。“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经提出,台州市供销合作社就身体力行,参股浙江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努力,效果显现。浙江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利用农产品销售网络,为“忘不了”精品蜜橘、草莓打开了销路,年实现销售额6800万元。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供销社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百佳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于是,发展“三力”专业合作社,进而逐步将其办成基层供销社,成了台州市供销合作社建设基层组织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临海永丰供销社就是由临海市供销社与永丰鲜果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组建成立的基层供销社,注册资金50万元,其中市供销社占51%,永丰鲜果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股出资占49%。永丰供销社建设了鲜果加工车间、冷库、西部农产品市场、综合大楼,开办农资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日用品连锁,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实力保障服务
组织健全了,经济发展了,就有能力服务农民。
2011年6月,由台州市供销社创办的台州农副产品(北京)直销中心正式开业,这里汇聚了300多个台州直供的优质农产品。从此,人们在北京就能品尝到新鲜的仙居杨梅、黄岩蜜橘、玉环文旦、三门青蟹、东海大黄鱼等台州鲜活农产品及仙居三黄鸡、天台小狗牛、杨梅酒等加工品。
2011年,台州市供销合作社新办了5个这样的农产品连锁门店,总数达到26个。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设立的农产品直销中心达到8个。同时,台州市供销合作社还在全市建成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展示展销中心,年交易额达5.88亿元,并在去年启动了台州市农副产品配送中心项目,总投资4亿元,预计年交易量可达50亿元。此外,台州市供销合作社通过日用消费品网络开展生鲜销售,实现农超对接、一网多用,共有14家门店设立农产品销售专区,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
去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实现农产品收购额7.49亿元,比上年增长92.6%;农产品销售额9.87亿元,比上年增长50.9%。
在说到台州农产品购销时,有家公司不能不提,这就是新田园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它是由省供销合作社和台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发起,于2010年9月成立的一家非上市股份制企业,是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以打造涵盖农产品基地开发、深加工、大宗配送、品牌专卖、农批市场、电子商务、生态观光等全农业产业链的新型涉农集团为目标,成了供销社为农服务的重要抓手。
今年2月初,台州槾橘大范围滞销。台州新田园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得知情况后,积极响应供销社号召,开展大购销活动,帮助橘农度过难关。公司先后3次前往黄岩收购槾橘,每次派出6辆配送车,共销售槾橘30多吨。除去运费、人工成本等,进销差额全部返还给农民。此外,公司还帮助销售衢州椪柑100吨,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台州市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农资经营新模式,以服务带动销售,进一步巩固了农资经营主渠道地位。如今在台州,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遇到施肥用药方面的问题,可通过台州市供销合作社下属的农资公司庄稼医生门诊、现场或电话咨询等方式得到解决。农资公司在建议农民使用某种农资商品之前,往往都要经过实地诊断,实现“对症下药”;建立了农民信息资料库,对于一些农产品生产基地什么时候买过化肥农药、用过哪些化肥农药、用了多少等,都登记在册,并利用互联网、移动短信平台等,及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被农民亲切地称为“信息保姆”。2011年,台州农资公司通过400多场农民培训以及农技短信、《植保园地》等,使技物结合经营模式得到大力推广。
发展增添后劲
2009年11月,浙江首家“草根银行”——“忘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开张,从此以后,浙江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再也不用为筹集资金而犯愁,它解决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网点覆盖率低等问题。
该资金互助社以柑橘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实行封闭运作,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资金互助社成立当天,就有4名社员办理了贷款,贷款金额48万元。而且办理贷款手续简便,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2011年,“忘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累计吸收社员存款1510笔,总额8696万元,存款余额522万元;全年发放贷款137笔2340万元,年底贷款余额847万元。自2009年成立以来,互助社累计存款2577笔1.6亿元,发放贷款301笔4653万元。
台州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吴为民认为,通过农信担保,可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有机结合。农信担保是该社开展“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抓手,在过去一年中,全市4家农信担保公司共为80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提供农信担保贷款824笔,计1.09亿元,累计为1554户提供担保2649笔,计2.99亿元。目前,全市已有3家农信担保公司增资到500万元以上。部分供销社还和金融系统合作,推出了“一点一卡一服务”项目,方便了农民消费。
台州市供销合作社计划到2016年,新发展4家农信担保公司,总数达到8家;新发展1家资金互助社,总数达到2家,担保、贷款额达到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