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金 茹
7月9日,全省外向型农业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让人们把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我省外向型农业。2011年,浙江农副产品出口额达96.6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额达到45.5亿美元。2007年至2011年,全省引进农业外资43.5亿美元,全省在境外投资创业的经营主体已有近百家……这些简单的数字,无不透露出,面对严峻而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我省外向型农业仍然保持了旺盛、令人欣喜的增长力。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表示,外向型农业是实现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济生态化实践的一个成功范例,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把外向型农业作为浙江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农产品出口喜讯连连
衢州市柯城区上年度的柑橘销售早已落下帷幕,说起这柑橘销售,柯城区农业局局长叶鹤琪连连感叹“有惊也有喜”。今年早期全国柑橘市场面临饱和滞销状态,“那时候压力真是很大,如果再次陷入滞销,对柯城的柑橘产业可谓是致命的打击!”但很快,叶鹤琪的担心就“烟消云散”了。
今年3月份,衢州柑橘的外销市场开始“发力”。衢州柴家柑橘专业合作社是该市首家具有自营出口权的合作社,理事长叶先明告诉记者,上半年柑橘热销时节,整个衢州市姜家山乡柴家村每周出口柑橘近130个货柜、3000多吨,比去年同期多20多个柜。整个销售季,合作社的柑橘出口量占衢州全市出口总量的70%左右。
近年来,柯城区一直致力于将柑橘出口到印尼、马来西亚、俄罗斯、菲律宾等新兴境外市场。“柑橘出口量和市场的扩大,不但为橘农找到了增收的新途径,也成为柯城柑橘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契机!”叶鹤琪介绍,2011年柯城全区柑橘总产量25万吨,其中出口柑橘7.5万吨,由于出口的拉动,柯城柑橘平均收购价达每公斤0.98元,比同类产品高了近0.38元,橘农因此增收9500万元。柑橘出口还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今年仅柑橘出口发放工人工资就达3000多万元,创造了1500人的就业机会。”
衢州柑橘出口的成功,是我省致力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各地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平台、拓市场,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出口新发展。2008年至2011年,农副产品出口额由76.8亿美元增长到96.6亿美元,年均增长6.4%。其中,农产品出口额由33.5亿美元增长到45.5亿美元,年均增长7.1%,基本形成了以水产品、畜产品、茶叶、蔬菜、食用菌、水果及罐头、蚕丝、饮料等为主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格局。同时,还实现了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同步大幅增长的好势头。如今进口我省农副产品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个,特别是韩国、东盟市场开发有力,年出口增速达到20%左右,高于传统欧美市场。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省将把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与农业“两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五位一体”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同时抓好出口农产品骨干企业和合作社的品牌创建,培育壮大出口农产品主体,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预警机制。
农业“引进来”遍地开花
近日,在第十四届浙洽会宁波市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慈溪市引进外资的一次力作——泰国正大集团投资的蛋鸡产业化项目备受关注。据了解,正大集团将投入8亿元,将300万羽蛋鸡产业化,预计每天的产蛋量就有250—260万只。“这其实不是正大集团第一次与慈溪合作。”慈溪农业局副局长段明权告诉记者,2010年浙洽会全省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正大集团就与慈溪签署了合作开发杭州湾农业生态园项目框架协议,联手开发杭州湾生态园2.9万亩土地,打造国际一流的都市生态园。
不仅是境外投资争相涌入浙江大地,近年来,由台湾同胞投资建立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也正在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新热点。仙居县埠头镇十都英村的台创园甜玉米种植基地里,村民蒋中伟从去年开始引种台湾甜玉米,收益颇丰。“台湾甜玉米又叫水果型牛奶玉米,可当作水果生食,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蒋中伟说,看到他的种植效益好,今年周边很多村民都决定种一季玉米、一季水稻,面积起码有3000多亩。
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表示,引进外资搞农业,建设合作基地和台创园,一方面是为了推动双方的农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引进境外现代农业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方式等,整体提升我省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省农业利用外资发展迅猛,已经由简单的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初加工,向综合开发和技术引进发展。2007年至2011年,全省引进农业外资项目801个,合同外资43.5亿美元,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项目666个,合同外资33.4亿美元。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全省7个台创园累计入园和签约台(外)资项目33个,合同台(外)资2.6亿美元和12.2亿人民币。
据悉,接下来,我省将把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选择外资产业的主要取向,引导外资投向高效生态农业和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把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适用品种及高素质人才和管理经验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
农业“走出去”有序推进
去年6月份,诸暨越美集团有限公司有一个大动作:对其境外企业越美(马里)棉花有限公司进行8930万美元的一次性增资,用于并购马里棉花南部、西部和东北部有限公司。并购完成后,越美(马里)棉花有限公司各占3家公司61%的股份,大大巩固了越美在当地棉花市场的地位,扩大了市场份额,也让越美集团一跃为我省农业“走出去”的典型。
越美集团董事长徐志明告诉记者,2010年国内棉花收购价最高达到每吨3万多元,而在马里,收购一吨棉花只要1万多元,差价达2万元。如果把马里的棉花运回国内,其中的利润空间不言而喻。
在徐志明看来,此次收购完成后,对“越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即标志着“越美”正式形成从原料、印染到织造的完整的全球纺织产业链。
浙江农业“走出去”由来已久,彭友达“追着太阳”种西瓜更是其中耳熟能详的典型代表。省农业厅外经办介绍,我省农业境外投资合作已逐步从传统的市场开拓、劳务输出,向资源利用、技术合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资本运作等全方位转变,利用境外资源水平得到大大提升。目前,我省在境外投资创业的经营主体已近百家,涉及五大洲38个国家和地区,承包经营土地约15万公顷,累计对外投资6亿多美元。
据悉,我省农业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走出去”的引导和管理,降低“走出去”的成本和风险;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为“走出去”项目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农机设备等提供通关便利;充分利用我省农业人才与技术优势,组织农技人员赴国外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扩大农村劳动力对外输出;同时选择一批农产品出口企业、外资企业、农业“走出去”企业作为联系点,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数据准,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