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诸暨市枫桥镇楼家村独山弄自然村的楼成勇正忙着在早稻田里拔除杂草。楼成勇今年采用稻鱼共生的种植新模式,他的稻田四周围着一条宽宽的水沟。
立体种养,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了让笔者现场感受鱼和稻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如何在同一块区域内健康成长,楼成勇直接把我们带到了田头。眼前由一圈宽约2米多的泥坝围成的农田,就是今年他家40亩稻鱼共生区。
笔者发现,经过老楼的合理布局,从泥坝到鱼沟再到中间的农田,每块区域都种(养)得满满的,根本没有空闲的地方。40亩的区域,按7:3的比例划分种稻区和鱼区,沿着坝脚四周开挖深约1米、宽约6—7米的沟,这是养鱼区,投放鲫鱼等鱼苗4000余条。中间农田里全部直播种上早稻,现已进入抽穗阶段。养鱼沟挖出的泥土用于增高、增宽周围泥坝,并全部种上了新品种番薯。
三项收成,每亩获利8000元
楼成勇每年种植早、晚两季稻谷,早稻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晚稻也有每亩300公斤的产量。晚稻收割之后再投放2000公斤左右的成品鱼,等到第二年早稻种植之前上市,一个冬天成品鱼产量增加10%左右。同时,在增宽的田埂上种植番薯,稻、鱼、番薯三项收成,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通过土地循环利用,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大大提高,无闲置时间,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粗略一算,通过稻鱼共生模式,亩产净收入增加三分之一左右,在8000元以上。
据老楼介绍,稻鱼共生兼有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特点,稻田可为鱼类提供栖息场所和饵料,鱼儿可为稻田除虫除草,鱼粪还可以肥田,这样有益于物质循环,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稻田养鱼通过少用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养鱼成本,有利于农田和水环境的保护,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朱农勋